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2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以名词性偏正短语为"连"字成分的"连"字句的焦点,发现焦点有时是这个短语的修饰语,有时是中心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焦点的构成情况,将焦点分为语素焦点、词焦点、短语焦点和小句焦点,认为"连"标记的是词焦点和语素焦点。  相似文献   
242.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243.
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回顾了四十多年来生成语法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被”的语类特征、“被”字句的转换与生成、与“被”字句有关的句法特征的解释与思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其发展的特点、存在的缺陷、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44.
字句在金文就已经出现了,近代汉语被动句主要指的是被字句.所谓被字句指的是那些意义上表被动而形式上有"被"标记的一类句子.被字句的"被"来源于"蒙受"、"遭受"意,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未期,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开始出现,到唐代越来越多,成为被字句的主流了,宋代以后被字句丰富多采并出现了分化.  相似文献   
245.
普通辑缉书用“或”字表达选言判断连结项,但“或”字句并不都表达选言判断,它除了表达选言判断外,还麦达联言判断、模态判断和性质判断等。表达联言判断时,其中“或”字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有时是“有的”的意思,但都表并存关系;表达模态判断时,其中“或”字是表或然的模态词;表达性质判断时,其中“或”字一般表“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246.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7.
南阳方言的“给”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阳方言中,“给”单用时读为[kei33],与其他成分共现时读为[k(□)13].总体看来,“给”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介词“给”在不同的语义条件下起到不同的标引、标记功能.“给”的多功能性导致部分“给”字句在缺乏语境制约的情况下出现歧义.功能不同的“给”在语句中大量共现,使得南阳话的“给”字句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极具代表性的是以“给我”为标记的命令句和以“给你”为标记的“强处置式”.后者在功能上与一般处置式和复标处置式类聚成群,共同承担起南阳话中处置义的多样化表达.  相似文献   
248.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249.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表达思想的需要,汉语传统的“被”字句在结构和语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被”后的成分出现了形容词、名词等其他词性,打破了常规的用法。另一方面,“被”字句通常只用于消极义的语义限制在书面语中逐渐被消解,而且语义的内涵也明显扩展了。  相似文献   
250.
日本学生由于受到母语时体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常将"了"看成类似日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之后表示时态的语尾,从而使其在使用"了"时产生偏误。考察日本学生使用"了"字句的偏误情况,从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探讨汉语"了"字句的时体,并指出对"了"字句的时体义进行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