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651篇 |
免费 | 1630篇 |
国内免费 | 49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255篇 |
劳动科学 | 657篇 |
民族学 | 1206篇 |
人才学 | 1627篇 |
人口学 | 671篇 |
丛书文集 | 17904篇 |
理论方法论 | 3606篇 |
综合类 | 38844篇 |
社会学 | 5829篇 |
统计学 | 31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6篇 |
2023年 | 1095篇 |
2022年 | 1189篇 |
2021年 | 1400篇 |
2020年 | 1414篇 |
2019年 | 1221篇 |
2018年 | 675篇 |
2017年 | 1111篇 |
2016年 | 1393篇 |
2015年 | 2234篇 |
2014年 | 4763篇 |
2013年 | 3981篇 |
2012年 | 4532篇 |
2011年 | 5696篇 |
2010年 | 5679篇 |
2009年 | 5848篇 |
2008年 | 7244篇 |
2007年 | 5474篇 |
2006年 | 4648篇 |
2005年 | 4319篇 |
2004年 | 3887篇 |
2003年 | 3448篇 |
2002年 | 2927篇 |
2001年 | 2698篇 |
2000年 | 1992篇 |
1999年 | 1052篇 |
1998年 | 593篇 |
1997年 | 496篇 |
1996年 | 401篇 |
1995年 | 250篇 |
1994年 | 192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29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本文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文化氛围和社会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周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生态基础及其生成机制。指出了周族生存的地理坏境的三个特点对其文化发展方向和过程的影响,农业经济在其文化创生中的基础作用,人本主义文化氛围的催生机能,以及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在周文化流变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72.
李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在产出总量上,将大致保持中度成长势头,至本世纪末总体经济规模在90年代初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在结构变化上,将向技术、知识、信息与服务型产业转化,逐步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在经济变量上,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于生产、劳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经济规模基本上呈正比。 相似文献
73.
王帮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3,(1):79-80,7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域经济明显发展。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区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不合理的,效益也不高。同全省比较,1990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我区工业与农业基本还是对半开,工业只略多一点,而全省则是“七三开”。这反映我区农业工业化进程不快,资源优势尚未通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科技进步、人的科学素质与现代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同时科技进步又是以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人的科学素质的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而现代教育不仅是实现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推动现代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产业转换,特别是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非农业转移,是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浙江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总量增长和内部结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动时期。“三产”普查数据显示,1992年浙江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已达460.5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企业、事业、行政单位295.94万人,个体户64.63万人,比“六五”时期末的1985年的310.09万人增长4巳5%,均决于同期第一卢业增长6.8%,第二产业增长4… 相似文献
76.
本文结合《全唐五代词》的编纂工作就相关的两个词学理论问题进行了着重阐释。其一是通过对词的名称的考察,系统揭示了词的内涵和本质的多面性、复杂性、流变性特征;其二是就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重新进行了界定,主要抓住“隋唐燕乐系统”和“依调填词方式”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最后,还就该编所做“增补”、“探源”、“考辨”、“甄别”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77.
78.
尚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64-69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有他自己的特殊理解,他研究了观念的历史,以及根据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构成的观念,当然,这也是观念对象构成的历史过程。发生是一个陌生的过程:在即将来临的历史中包含着一种中断。德里达描述了从某种确定的目的论返回到胡塞尔所新近确立的起源问题的运动结构。德里达研究稳定的结构与发生现象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提出了关于解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9.
80.
贾岛出家及还俗的时间地点问题是贾岛生平仕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现有史料记载以及贾岛等人诗文的考证分析,可知贾岛贞元九年(793)在北岳恒山出家为僧,时年15岁。后曾住洛阳石楼及嵩山一带。贞元十七年(801)在石楼与韩愈初次相识。元和六年(811)春在洛阳又遇到时任河南县令的韩愈,同年秋跟随韩愈赴长安准备应进士举,但并未马上还俗。冬十一月返回家乡范阳,处理僧俗事务。至迟于次年即元和七年(812)春还俗并参加进士考试,时年34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