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5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百年中国学术地图.薪火相传的五代学者,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百年中国史上的五代学人:蔡元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先生是百年中国史上的第一代学人;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赵元任是第二代学人;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季羡林,则是第三代学人;王元化、李泽厚、张光直、李亦园是第四代学人;李零、葛兆光、梁治平、郑也夫可以称作第五代学人。  相似文献   
12.
高乃明 《职业》2013,(31):20-20
学者往往以学问或智慧立足,但我们不能因此小视职场情商之于学者的重要。学者的情商具有一种超越学问和智慧的价值和力量,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具有无形召唤和引领作用的引力,让人心向往之,从而唤起人们发自心底的对于学者的景仰与敬重,对人们产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乡音不改     
湖南人口音重,外地人听起来仿佛是梵文,怕只有季羡林先生才听得懂.口音重,而且还顽固,这就不得了.  相似文献   
14.
又见书院     
龚鹏程 《社区》2010,(2):5-6
季羡林、任继愈两先生逝世时,我正在江西湖南道上旅行。有记者来电相告,并邀撰文悼念。以交情泛泛,不敢谬托知己辞之。过两天,则见各报章媒体各式悼忆论评纷纷杂出,令人目不暇给。其中有一文颇奇,被新浪网推荐至首页,说中国若想再出大师就必须恢复书院。听起来好像论据并不充分,但论者会这样说,却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艾里香 《社区》2008,(17):23-23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历尽沧桑的智慧老人。我手中的新书《忆往述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是季老一本最新的散文结集,书中蕴涵着大师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读这样一本智者的肺腑之言,对我来讲,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季羡林不仅是学界泰斗,也是国内有名的老寿星。 为此,有的老人曾专程登门讨教他的健康长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7.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交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德贵 《齐鲁学刊》2003,6(1):109-114
季羡林先生的义理之学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文化多元观 ,其二是文化交流论。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 ,不能说是一个地方产生文化 ,或者一个民族产生文化。民族不管大小 ,都对世界文化做出过贡献。文化一旦产生 ,就必然要发生交流。交流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双方都获益 ,并由此推动整个人类文化不断前进。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已经证明不是全面的 ,应该既拿来 ,又送去。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相结合 ,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政策比较全面 ,也会使中国了解世界 ,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20.
刘曙光 《云梦学刊》2006,27(4):9-12
在中国,西学东渐之前,文史不分家,做学问也不重分类,一个学者治学可能涉及诸多领域。如,梁启超自言于文史两样都有兴趣,而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种传统影响至今,很多学者涉猎仍然很广泛,如,季羡林、李锦全等一些老一辈的学者,他们都谦称自己为“杂家”。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总是将思想史与哲学史混同起来研究,于是有上世纪80年代《哲学研究》发起的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讨论①。近十多年来,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又纠缠在一起,于是,近些年来关于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