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5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尽管不愿戴上"国宝"、"学术泰斗"、"国学大师"的桂冠,然而,季老所取得的旷古烁今的学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鲜为人知的是,季老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同样充满传奇——他曾为家庭而放弃一生的挚爱、他曾和儿子长达13年没有相见……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隐情呢?  相似文献   
62.
许博渊 《领导文萃》2011,(14):98-102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有一个坚定的看法,认为世界上的文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一种文化可以长盛不衰。他认为东方文化的基础是综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分析的思维方式,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西方文化垄断世界已达数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63.
马克斯·穆勒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季羡林先生也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印度德里大学知名学者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认为,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方面代表了自己的时代,拓宽了我们许多人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佛教与印中友谊的深刻意义.他还认为,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季羡林先生的贡献无论在学术进步方面还是印中关系方面,都将同样长期有所裨益.原文系英文,载于1998年8月17日印度<政治家报>文学增刊头版.今年是季羡林先生94周岁华诞,特译此文以表祝贺.文章副题系译者所拟,所附脚注亦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64.
人说: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季羡林老先生的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据说,这一辈子季羡林有200多个“职务”、“头衔”。虽说这些职务有“实”的,也有“虚”的,但是光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这两个“实打实”的职务集于他一人之身,就已经是超工作量了。除了每天凌晨三四点到七点半这几个小时有保证外,上午与下午,老人的时间多半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各色人等的拜访分割得支离破碎。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65.
余玮 《华人时刊》2006,(7):44-50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正是因“为”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则可谓不老。每有记者采访他,他总是说:“你们采访我,就是一个考试。我是考生,准备答辩。你们考吧。”每每客人造访,他总是起身亲自送客人到家门口,无论是党政要人,还是庶民百姓,他都这样对待,从不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其德学双馨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走近季羡林,宛若是走近一座学术文化高峰——近之,愈觉其高。也有人说,季羡林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相似文献   
66.
朱威烈 《文史哲》2002,(1):30-32
季羡林教授关于文化交流的著述,包含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思想——将主综合的东方文化与主分析的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坚持“拿来”与“送去”并举,即将对外开放,吸收西方、国外文化中的精华,同弘扬我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动向外传播结合起来。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长期战略任务是,既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筛选、扬弃,也要对国外文化作研究、甄别、评介,以构建起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7.
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相似文献   
68.
李建珍 《社区》2010,(23):59-59
没有哪一本人物传记如此饱受争议,没有哪一个子女像季承这样,因为写父亲而蒙受巨大压力。书还未出版,网络上“倒承”派和“挺承”派已经形成两大阵营。支持者赞同季承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如实地反映“国学大师”冠冕之下的真实季羡林复杂的人生与思想,反对者则认为季承是在靠出卖父亲的隐私赚钱,更有盗窃季羡林财物者公然威胁季承“要为孩子积德”等。  相似文献   
69.
1998年冬季,季羡林在《新民晚报》发表《漫谈皇帝》一文说:“生长于高墒宫院之内,养于宫女宦官之手,对外面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相似文献   
70.
季羡林学术的高度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其散文的研究.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而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的节奏,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于琐事中见真情,绚烂而复归平淡的语言.季羡林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