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506篇
社会学   115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媒介与社会性格形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性关系,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探讨了历史文化变迁中社会性格所存在的深刻复杂性,其中就已经涉及到了媒介变迁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尝试在理斯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发展出的媒介研究理论,将媒介技术特性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加以主题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术问题,并试图对理斯曼提出的所谓“传统导向性格”、“他人导向性格”与“内在导向性格”等社会性格的媒介形塑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
旨在探讨《心经》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以及张爱玲写此文的深层原因。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凝望世界中的女性,渴望直接与男性对话,从而产生异样感情,特殊的母女关系经历了分裂到张扬再到重组的过程,表现出女性在与男性相抗衡的过程中的绝望与疯狂,也隐含作者内心深处的希望。  相似文献   
24.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25.
《人口学刊》2019,(6):30-43
文章运用2002年至2014年五期"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晚年丧偶和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家庭支持在老年人的丧偶和孤独感之间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文章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清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从而降低模型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无论对于老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丧偶都会显著提高其孤独感水平,丧偶对于年纪更轻的老年人具有更严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会相应减弱。第二,在丧偶之后,再婚有利于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再婚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近期丧偶和长期丧偶的老年人,而与初婚老年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第三,与子女、孙辈同住有利于抑制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从长期来看,"三代同堂"的居住格局最有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第四,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提高近期丧偶老年女性的孤独感水平,而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于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作用不显著。文章揭示了重建和改善家庭支持对于保护丧偶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出再婚、与子女同住和减少子女的"啃老"行为等可能有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26.
在苏轼的诗歌中,"孤独"是一个经常闪现的主题,而在对"孤独"的书写中,诗人也倾向于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孤独者"。一方面,在对传统"独游"主题的受容和改造下,通过对"孤旅人"这层身份的自我体认,诗人企图借助宿命论来消解一生谪宦生涯中那种身为独游者的悲哀,但士大夫的强烈自觉又使他于独游之时不停地向世俗回望,特别是当"独游"与佛寺、道观等世外之境相接时;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界孤独以及孤绝之物的凝视和美化,借助儒家诗教中的比兴和言志传统,诗人完成了对"孤独"那种移情式的参与和拥抱,并在这种参与和拥抱中实现了其作为"孤赏者"对自我孤独的审视与接纳。  相似文献   
27.
28.
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交往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和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 ,克服弊端 ,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9.
老人之死     
《阅读与作文》2013,(Z1):83-85
在一栋松林环绕的别墅里,一位孤独的老人死在了他的书桌前。书桌上是一封简短的遗书,在老人手边有一个空的毒药瓶,看起来老人是服毒自杀的。报案的是送报纸的年轻人。他今天早上送报纸的时候,发现昨天的报纸还在门外,敲门也没有回应,担心老人出意外,便  相似文献   
30.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女性意识烛照下书写女性主体陷入孤独与困境的名篇,其女性孤独意蕴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体的孤独书写、女性主体的孤独抗争。这一文本可以看作是20世纪20年代丁玲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回光返照,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