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730篇
理论方法论   153篇
综合类   1690篇
社会学   16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生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起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尊严观的扬弃、对西方尊严观的批判和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领导集体分别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纪元,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篇章,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境界.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人本逻辑和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952.
亨利·大卫·梭罗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他满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呵护之心,在瓦尔登湖畔独立劳动、生活了26个月时间,留下了世界生态学研究历史中的重要著作《瓦尔登湖》,其中闪现的独特的生态审美意识,包容友爱的生态道德,崇简抑奢的生态消费观,对于启迪当代人的生态良知、培养生态责任意识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壮族神话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把神话置于宏观的壮学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之下,始终未能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实质上,壮族神话中的神圣或虚拟内容多涉及鬼、神等壮族民间信仰,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的仙婆“求花”仪式表明,壮族花婆神话与“求花”仪式中包含着花婆信仰观念、壮族传统灵魂崇拜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54.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因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情感方式在南方小说家中独树一帜。基于自身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本质属性的深入思考,她的小说创作延续了对孤独主题的不断挖掘,这使卡森·麦卡勒斯成为当之无愧的"心灵猎手"。  相似文献   
955.
蓝天 《人生与伴侣》2013,(11):26-27
这个夏天,安东把自己关在家里看新《笑傲江湖》,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东方不败居然是个女人。安东当时的情绪比较反常,喝着可乐搂着爆米花,眼都不眨地看完756集电视剧。东方不败死的时候,安东点了根烟,莫名难过。  相似文献   
956.
《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一个具有独特悲剧意蕴的文学形象.它的独特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作为老人桑提亚哥自我的镜像而存在的,老人追逐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其次还在于马林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林鱼骨架所透露的存在的荒谬感与虚无意识.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是自欺的自我,因此,马林鱼作为一个“他者”对老人的自我建构产生了悲剧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存在,这是既定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外在于荒谬.老人的这种求而不得、罢而不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底蕴.马林鱼是“存在”的“镜像”.  相似文献   
957.
《诗·樛木》之“樛”、“葛”意蕴的生成过程大致可从三个层面着眼:一、“樛”、“葛”之本义的生成.历代学者和诗人共同参与这个过程,本着求是的原则,对“樛”、“葛”之本义进行严谨的界定与体认;二、“樛”、“葛”之象征意蕴的生成.历史地看,此过程毛诗一脉学人影响最大,他们的阐释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理想与期许,具有建构性;三、“樛”、“葛”之象征意蕴在诗赋中的拓展.此过程得力于历代诗人的传承与努力,使“樛”、“葛”之意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积淀得愈加丰厚.  相似文献   
958.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59.
王阳明诗歌中的禅学韵味浓厚深远,透露出禅思的智慧。其诗歌分为龙场悟道前和悟道后两个阶段,在他对真理孜孜以求的过程中,不断参思世事,参悟过程由量变累积到质变,最终达到悟道的境界。悟道后的王阳明诗歌敞露出一种通灵自在之畅快,展示出开悟之人的智慧与豁达。  相似文献   
960.
吕新一直以来被看作先锋作家,其小说最大的特色表现在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的不断实验、探索和创新上.小说《梅雨》在叙事方面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先锋性,无论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语言的营造,都显现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此同时,小说在主题上也明显表现出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忧患和批判,对人类生存痛苦和精神困境的古典式人文关怀.以《梅雨》为界,吕新此后的小说在叙事形式探索方面有所减弱,但固有的先锋精神和古典人文情怀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