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7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719篇
劳动科学   39篇
民族学   106篇
人才学   161篇
人口学   204篇
丛书文集   1288篇
理论方法论   229篇
综合类   3698篇
社会学   540篇
统计学   46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686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102.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本文通过对黑、白、红三色词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用不同,对其文化内涵差异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3.
提前还款行为是住房抵押贷款研究和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定价研究关注的重点。笔者分析了在不同行为模式下,国内外的提前还款模型所选取的变量和模型数理关系,通过对行为差异的分析,为中国的提前还款模型建构和MBS定价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刘盛和  蒋芳  张擎 《人口研究》2007,31(3):7-19
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文章根据多元数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剖析了其形成因素;对我国未来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管子是齐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是著名的公羊学大师,而公羊学属于齐学系统。因此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吸收、融汇管子的思想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二者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尊崇礼制、民本思想和圣贤观念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6.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展决定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  杨晶晶 《社会》2007,27(1):164-164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优先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19982003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各省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这两个宏观经济因素与基本养老金给付标准和财政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这两个政策因素共同决定的。基于这些发现,考虑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深化的趋势,我们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认为在目前,“低水平、高覆盖”仍然是一个符合国情、必须坚持的合理政策选择,地方政府应当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增加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07.
张振波 《阅江学刊》2022,(5):127-138+175
用于描叙经济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论假说,在生态环境领域愈益显现出其内涵的现实映射:虽然微观上个体民众的确会对环境质量改善展现出更高满意度,但宏观层面上环境更优区域内的公众环境获得感并不必然高于环境较差区域。本研究基于城市内空气质量区域差异及其所造成的公众环境获得感落差,剖析环境相对剥夺效应对公众环境满意度的影响,从而验证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解析其生成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公众环境满意度对空气污染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同时空气质量的区域差异也愈发成为影响公众环境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且会放大空气污染对环境满意度的负面效应。机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发现,环境区域差异的相对剥夺效应会挫伤公众环保参与的积极性,并催生更多邻避思维;低收入人群、低教育水平群体等社会脆弱群体受到环境相对剥夺效应的影响程度更高。本研究验证了环境伊斯特林悖论的存在性,并提出环境相对剥夺效应是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与整体环境满意度之间呈现非一致性关系的诱因。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合理优化区域内产业与功能布局,重点关注高污染区域的环境有效治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环境获得感的整体改善与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8.
申端锋 《江海学刊》2007,(4):121-125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9.
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雪峰 《江海学刊》2007,(4):114-118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10.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