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4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404篇
劳动科学   44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194篇
人口学   172篇
丛书文集   654篇
理论方法论   1467篇
综合类   2469篇
社会学   1037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585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54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博慧 《国际公关》2023,(18):76-78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普遍性和儿童的特殊性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福利。当前,我国已基本上建立了儿童福利保护法律框架,但在细节和落地实施方面仍有很多优化改良的空间。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契机,把目光聚焦于乡村儿童的福利保障,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儿童福利立法、健全儿童福利保护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102.
劳兆威 《国际公关》2023,(22):61-63
儿童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战略,促进儿童的交往和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努力的焦点。高校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是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方,发挥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将高校的语言文化艺术课堂引入社区,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艺术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以语言文化艺术课堂进社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希望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有声读物是新兴媒体发展的产物,其伴随性、快捷性、丰富性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带着耳朵阅读”符合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儿童有声读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获知形式,受到当下众多儿童和家长的喜爱。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其语言能力发展正值关键期,如何借助有声读物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4.
郭菂  石一杉  王正 《城市观察》2023,(3):94-109+16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从“供”与“需”的角度研究儿童与社区街道环境之间的感知—行为—交互关系,分析区域内儿童街道感知和儿童认知与行为特征,尝试发现社区街道为儿童提供的积极可供性以及儿童需求与各环境要素可供性表现之间的差异,挖掘街道空间在激发与使用者(儿童)互动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当前幼儿园建筑作为较高层次的设计,需要对方案解析、功能要求及环境品质等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不能忽略儿童行为及心理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其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和环境建设与现代幼儿行为观念的变革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其建筑学的处理手法蕴涵了从室内到室外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理念。究其原因是行为学极大地影响了从建筑布局到结构形式的固有组织。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正确方向应是作为环境文脉的延续,从而使今后的研究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6.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抓住了儿童发展的关键,它是联通心理学与教育学的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立足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聚焦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其理论意涵指向一种发展性的、多层面的、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面对基础教育领域减负提质的改革诉求,最近发展区的育人启示在于:探索儿童发展的文化历史之源;关注儿童终身能力的持续养成;教育的意义在于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07.
108.
陆月菊 《生存》2020,(10):0210-0210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港湾,只有在温暖且具有管束的家庭中孩子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茁长成长,身心健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孩子的家庭并不完整,家长因一些情况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逐渐让孩子变为留守儿童,这样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影响,缺乏关爱,性格孤僻,严重会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针对现在社会中的实际现象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有效缓解儿童家庭的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09.
傅郁 《生存》2020,(15):0221-022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比例更是居高不下。作为多年在贫困山区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使山区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绝不是讲几句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细致、耐心地做工作。  相似文献   
110.
发展生态模型是西方儿童虐待成因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但国内对此缺少系统性介绍。该理论认为,儿童虐待产生自互动个体与嵌套生态系统层面间的交互影响,它主要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以“生态整合模型”和“生态交互模型”为代表性理论模型。该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可促使研究者突破单因素变量研究的窠臼,并转向多因素共构视角去理解儿童虐待成因;同时,也为儿童虐待治理实践提供了多因素和多层次的系统干预视角。该理论的出现丰富了儿童虐待研究者的理论想象力,可为我国家庭、学校等场域的儿童虐待和儿童保护研究和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