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97篇 |
免费 | 190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9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44篇 |
人才学 | 118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448篇 |
理论方法论 | 339篇 |
综合类 | 6082篇 |
社会学 | 513篇 |
统计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560篇 |
2013年 | 500篇 |
2012年 | 729篇 |
2011年 | 809篇 |
2010年 | 727篇 |
2009年 | 688篇 |
2008年 | 708篇 |
2007年 | 607篇 |
2006年 | 461篇 |
2005年 | 439篇 |
2004年 | 444篇 |
2003年 | 365篇 |
2002年 | 332篇 |
2001年 | 321篇 |
2000年 | 241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古代文人诗大多注重隶事用典,展现了极高的才气与学识,因此才与学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特点在宋代诗歌中更为明显,故有"以才学为诗"之论。古人庞杂渊深的知识结构投射到诗歌作品中,给后人的解读与阐释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产生了相应的诗歌阐释模式:以才学为注。而阐释的侧重也相应地从简略的章句、训诂转为对诗歌典故、创作意图的抉隐发藏,溯本究源。 相似文献
92.
93.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94.
在当代诗界和学界,有关朦胧诗的叙述始终存在各种矛盾,也引发了众多争议。近年来,随着朦胧诗考古和细节化的深度展开,学界已开始重视过去30年来以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自由精神文化的历史检视。而中观研究被运用到朦胧诗派的考察,提示研究者须深入到诗人群体的内部,把握诗派流变的脉络,进而探悉其文学生命的集结点。 相似文献
95.
96.
97.
98.
胡宏的人性论非常接近于性无善恶论或性超善恶论,但他所支持的其实是性善论,其性论的特点之一是认为性善之善不与恶对。在南宋早期,这种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曾短暂流行于支持性善论的理学家中,流行范围并不止于湖湘一派。而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事实上是理学性善论对北宋性无善恶论的一种理论回应。性无善恶论和理学性善论都认为性静无恶,但由于善恶因相互对立而共生,既然人性无恶,那么人性中同样也没有与恶相对的善。这一问题成为性善论的一个理论困境。南宋早期的性善论者为了回应性无善恶论的批评,便采取性善之善并非与恶相对之善的思路来维护性善论。朱熹极力批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又赋予性善以先验性来回应性无善恶论,朱熹认识到善恶一经产生,其各自的意义便不会消失,善恶不须随时相对。此后,这种颇为独特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便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99.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就目前学术界尚无人论及的宋代军队营房保障问题从物料的筹措到组织人工盖造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宋廷在为其军队提供营房保障方面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来尽量改善军人的居住条件,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宋代营房建造仍远远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许多士卒往往散居于市井,这既不便于军队的管理,同时还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