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99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2,15(4):15-17
元遗山对诗的态度,一方面是不得不承认接受"沾丐"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却是极严厉、极无情的批评,乃至不负责任的贬斥;但在贬诗的同时,对一些个别诗人、诗作、风格、手法等,也给予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2.
试论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亮 《东岳论丛》2002,23(6):107-109
初“三先生”大力维护王权 ,为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服务。无论就其学术思想还是教育实践而言 ,其最终目的都是加强代中央集权统治。面对当时外族入侵、民生凋敝、财用匮乏的社会现实 ,他们已不再是昔日的“章句之师” ,而是讲求“明体达用”之学的“传道之师”。他们积极主张励精图治、革除弊政 ,改变初以来沉闷、因循守旧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53.
俄藏黑水城文献《初学记》残片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藏黑水城文献TK322《六十四卦图歌》封底亦裱有两纸类书残片,此残片与李辉、冯国栋先生考证的两件类书残片可以拼合,同属于《初学记》的一个页面。经考证,该《初学记》残本当为北刻本,非金刻本。  相似文献   
54.
周敦颐文集版本繁多,而极有价值的两部现存刻本却未获学界充分重视和利用.其价值重要者有二:一是较完整地保存了被认为久已失传的张栻<太极图解>,为研究张栻的思想及其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二是保存了大量稀见的人诗文,不仅可补一些文集之不足,而且对<全诗>和<全文>也有突出的补遗和校勘作用.  相似文献   
55.
转运使是北最重要的地方高级官员 ,掌一路财赋、转运及监察本路官员之职 ,对代文史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河东一路转运使去就列为年表 ,供代文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中华书局排印本《高僧传》,是范祥雍先生以《碛砂藏.高僧传》为底本,参照多种典籍,加以校勘标点的。该书的标点存在很多错误,其原因在于:对语句含义没有弄懂,对语气没有理顺,对所涉及的佛教知识没有搞清楚,对地理、人名、职官、文化欠缺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7.
李利民 《唐都学刊》2010,26(3):27-29
李白的卒年,依据李阳冰、范传正所记的李白生年和李华所记的李白享年即可确定为大历元年。从曾巩到王琦,对此提出了异议。但他们所提出的依据没有一条是信实可靠的,包括他们认作铁证的《为中丞自荐表》,编在至德二载也是不可靠的。要正确地确定李白的卒年,还是要回到李阳冰、范传正和李华那里去。  相似文献   
58.
陈寅恪先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史职官志考证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天水一朝向来被冠以积弱的名号,但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却  相似文献   
59.
朱一新以义理为枢机会通汉,一方面用它来维护汉学正宗,批驳汉学末流;一方面用它来维护学正宗,批驳学末流。朱一新批评春秋公羊学,多次为古文经辩护,并非简单地持古文家立场,而是坚持以儒家根本大义统合今古。在清末学衰微时期,朱一新以一种更具可接受性的坚持义理、批驳异端的方式维持了学精义。  相似文献   
60.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09,(16):82-86
王朝,一直是许多中国人向往的治世之极度。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儿度梦回,投奔自己热爱的朝,不仅如此,就是一些外国人也对朝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恋,成为对古代中国挥不去的一种文化记忆。英国作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