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460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747篇
人才学   170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938篇
理论方法论   607篇
综合类   6107篇
社会学   730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623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760篇
  2010年   705篇
  2009年   797篇
  2008年   945篇
  2007年   764篇
  2006年   716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760篇
  2003年   615篇
  2002年   531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2.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在“适应论”的理论指导之下,宗教慈善形成了有系统、有组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这一当代宗教慈善的重要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2012年,《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宗教在慈善领域服务社会,从而在全社会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3.
从儒学衍生出来的儒家德育方法通过以文化人仁之实仁之方等内涵表现出浓郁的人文特性,从而倡导一种集人、文、教、养、爱、理、知、行于一的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人格养成观。这一人格观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肯定、仁爱情感的激发、德性行为的践行以及社会人文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而充满温情的方式,有力、有效、有爱地弥补了当前人格养成教育的不足,彰显了中华人格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4.
18世纪不列颠民族认同由文化认同、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地域认同四方面构成。在文化认同上,不列颠人思索探寻与新政治实体相匹配的不列颠认同,其对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自由"的诉求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在宗教认同上,新教信仰在造就不列颠民族认同思想基础的同时却又让位于贸易的发展;在政治认同上,不列颠人对帝国的感情和归属感消融于其文化、宗教认同之中,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表现出来;在地域认同上,贸易帝国为地域帝国提供了原动力,广袤无垠的帝国本身也建构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对现在仍然困扰世界的民族主义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5.
少数民族宗教慈善的思想基础根基于"万物有灵"观念。少数民族宗教的氏族血缘性和小群体性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少数民族宗教慈善行为的民俗化倾向明显,与日常生活紧密粘连以及慈善行为的自发性与朴素性、集体性与宗族的权威性等主要特征。也正因如此,少数民族宗教慈善的局限也非常明显,表现在慈善资源有限,慈善主体与客体"熟人化",慈善组织的非专业性以及宗教慈善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6.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相似文献   
147.
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基于全球伦理运动的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是对未来宗教间对话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8.
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三种精神共存共荣、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科学精神的  主要任务是求真,宗教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善,人文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美。三种精神与三种文明有着难解难  分的关系,正是三种精神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三种精神的和谐发展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9.
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主人公波特诺牢骚满腹,怨诉不断.怨诉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冲突.冲突发生在家里,却植根于社会.看似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波特诺家庭内部的冲突源于犹太父母与子女在宗教信仰、婚姻观念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差异.这种冲突是早期犹太家庭的模式,揭示了犹太性美国化的艰辛初始进程.  相似文献   
150.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