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44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0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747篇 |
人才学 | 170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2938篇 |
理论方法论 | 607篇 |
综合类 | 6107篇 |
社会学 | 730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203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623篇 |
2013年 | 579篇 |
2012年 | 600篇 |
2011年 | 760篇 |
2010年 | 705篇 |
2009年 | 797篇 |
2008年 | 945篇 |
2007年 | 764篇 |
2006年 | 716篇 |
2005年 | 620篇 |
2004年 | 760篇 |
2003年 | 615篇 |
2002年 | 531篇 |
2001年 | 485篇 |
2000年 | 341篇 |
1999年 | 197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2.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在“适应论”的理论指导之下,宗教慈善形成了有系统、有组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这一当代宗教慈善的重要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2012年,《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宗教在慈善领域服务社会,从而在全社会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少数民族宗教慈善的思想基础根基于"万物有灵"观念。少数民族宗教的氏族血缘性和小群体性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少数民族宗教慈善行为的民俗化倾向明显,与日常生活紧密粘连以及慈善行为的自发性与朴素性、集体性与宗族的权威性等主要特征。也正因如此,少数民族宗教慈善的局限也非常明显,表现在慈善资源有限,慈善主体与客体"熟人化",慈善组织的非专业性以及宗教慈善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6.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相似文献
147.
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基于全球伦理运动的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是对未来宗教间对话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8.
蔡德贵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1-10
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三种精神共存共荣、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科学精神的 主要任务是求真,宗教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善,人文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美。三种精神与三种文明有着难解难 分的关系,正是三种精神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三种精神的和谐发展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9.
刘阿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35-637
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主人公波特诺牢骚满腹,怨诉不断.怨诉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冲突.冲突发生在家里,却植根于社会.看似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波特诺家庭内部的冲突源于犹太父母与子女在宗教信仰、婚姻观念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差异.这种冲突是早期犹太家庭的模式,揭示了犹太性美国化的艰辛初始进程. 相似文献
150.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志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69-73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