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1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3027篇
劳动科学   221篇
民族学   1103篇
人才学   800篇
人口学   461篇
丛书文集   3455篇
理论方法论   1030篇
综合类   8519篇
社会学   2451篇
统计学   62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678篇
  2014年   2008篇
  2013年   1498篇
  2012年   1475篇
  2011年   1860篇
  2010年   1548篇
  2009年   1869篇
  2008年   2083篇
  2007年   1379篇
  2006年   1087篇
  2005年   1109篇
  2004年   772篇
  2003年   629篇
  2002年   585篇
  2001年   556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2 毫秒
991.
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前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共性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前提批判是对公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保证了问题研究的彻底性。前提批判的主旨就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直接给出公共性的原初要素,缺少原初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公共性就不可能发生。就公共性之原初的逻辑结构说,有三个要素乃是必要性的条件:公共活动、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公共活动构成公共性的社会基础;公共理性是公共性得以发生的主体性条件;公共价值是公共性的本质。优先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尽管是预备性的工作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彝族女性形象在历史变迁中其社会主宰形象逐渐模糊,家庭从属形象逐渐清晰,主要从女神主宰地位的衰落、女性祖先神的从属化、女性被视为鬼怪根源、女性由法器保管者到玷污者、由神职专属到资格丧失等方面表现出来.毕摩教视野里动态变化的女性形象,展示出彝族女性在社会中逐渐"边缘化"、"卑微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93.
论历史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最基本的历史调节机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构成人类历史得以维系、延续和发展的永恒纽带和基础。当然,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的调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不可能是单独起作用的,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历史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讨论快乐问题的地方有两处:第七卷11—14章和第十卷1—5章,在表面上好像得出了快乐是一种实现活动和快乐完善实现活动两种不同结论。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两处分析完全一致而又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快乐性质和价值的完整理解:快乐在于我们正常品质的完善的实现活动,是其中必然产生的我们灵魂方面的感受和情绪,这种令人愉悦的感受和情绪将加强我们的相应的实现活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对皖南H县非正式宗教团体的分析研究,发现在非正式宗教团体嵌入村庄的过程中,缘于宗教传输载体,区域内生秩序以及宗教市场等因素的作用,加上缺乏必要的外在规制,出现了一种宗教三棱镜的现象.宗教伦理在经历了连续性的想象后变得支离破碎,每个传教者都根据自己所认可的伦理体系组织宗教团体,导致村庄中教派林立.各个宗教团体的成长路径类似于一个蓄水的过程,在宗教团体发展的初期,受组织能力的限制,均关注于组织内部事务.随着宗教团体的发展,各个宗教团体之间也逐渐呈现出差异,各团体因实力不同,组织目标也日趋异化,不同的团体为实践自己的组织目标而进入了新一轮的博弈,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宗教异化的现象.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框架下,村庄宗教治理需要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6.
宇汝松 《江淮论坛》2008,(3):144-149
魏晋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生活于斯的士人常遭朝不保夕、身名俱裂的厄运,士林身心因此而备受煎熬.在维持士人生存及风度的艰难之旅中,魏晋士林与混乱的时局进行了长期痛苦的调适.历经愤世嫉俗的营生、放荡不羁的混世直至怡情自然的逍遥等一系列心路历程之后,魏晋士林终于从政治关怀、人生关怀的跋涉中.找到了一条超然物外的心隐之路.道家道教的终极关怀最终使得士人将身名俱泰的理想和潇洒飘逸的风度在魏晋特有的现实中较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97.
论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及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劲松 《学术界》2008,2(3):176-180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及内涵,从新的角度研究考察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提出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创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人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切实担负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98.
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师活动的潜在动力是"爱与奉献","让教育充满了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实施德育影响的过程,"爱与奉献"教育理念中蕴含着巨大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999.
都市治理中政府与资本的力量限制了公民参与的发挥,审议民主理论认为,都市治理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政府与公众寻求到合作的可能,经过公众审议和公共辩识讨论,不仅可以优化决策,也可以培养公众的政治美德.文章以911事件后的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规划过程中的"倾听城市"公众审议活动为例,分析了审议民主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审议民主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终结了实践哲学,开辟了哲学实践。马克思在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是创建了实践哲学,而是丰富了哲学实践。通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社会活动、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哲学政治化,政治哲学化,这是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探讨当今全球社会实践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