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14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具有深厚的资源可供挖掘。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备自身的逻辑和历史特征,包含一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特征。如对自然的重视和膜拜;对自然规律、天地道理的恪守和敬畏;对以父权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的坚守等等。本文在梳理道德教化的基础上,探析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特性,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公民道德问题,试图从社会启蒙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寻求有价值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2.
产生于欧美的"换妻游戏"从登陆中国起,就备受关注和争议.  相似文献   
103.
"亲亲"原则本是一个长期遭到猛烈抨击的法制原则,但这个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人伦思想,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任何社会,不管类型如何,不论发展程度怎样,都是以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伦的忽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当代中国刑法的诸多冲突,尤其法与人情、政策的冲突,本身就有现行刑法人伦基础严重缺乏的因素.因此,引入"亲亲"原则势必成为现代刑法制度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4.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昭穆之间分属异族,及至后代,昭穆开始异变,成为合宗收族的一种礼法,开始表现为大宗宗子在宗族日常事务中据核心地位并有别于君统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积极的养分,但不是一种科学的和谐观,有较多的糟粕。其内含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主张的天人和谐是一种高压专制下的所谓和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君权、封建伦理的神圣不可侵犯提供理论依据,其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对其进行剖析,旨在恢复人的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06.
《东岳论丛》2017,(6):51-56
本文从"宗教性"、"宗法性"和"自觉性"三重理论维度对儒家"义"观念进行剖析,并结合殷商时期的宗教文化、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殷周以降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义"观念的三种理论维度进行梳理和阐释。"义"观念由殷商时期宗教仪式的"宗教性"、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宗法性"转化为以人为主体的"自觉性",体现了哲学概念或范畴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和诚己化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的本质."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就正人,也就是说政治是要使所治之民的正性得以实现出来.合起来说,"仁政"就是以"仁"来正人,使作为人的本性之仁得以实现出来的政治.仁的内涵在于人伦,仁政追求的是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追求的是人与秩序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09.
徽州方氏会宗统谱的修纂和真应庙的修建历史,生动地说明徽州祠堂的广泛修建是徽州宗族宗法的物化表征;徽州宗谱的普遍纂修是徽州宗族宗法的血脉延续。遍建祠堂和广修族谱是徽州宗族文化生态最突出的两个特色,对徽州地域社会有本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成松柳 《船山学刊》2001,(1):99-103
忧患,确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线,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它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一直贯穿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艺中。翻开中国古代诗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总在体验着愁绪。关于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很多学者都有过探讨。但笔者认为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论述最为精辟(1)。高先生认为中国艺术中忧患特色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觉的联系。中国哲学较早达到了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建立在忧患意识的基础上的。《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有忧患,才表现出对于人间吉凶祸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