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14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宗法封建关系是世界各国早期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家长式的从属依附关系。我国古代蒙古族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史学界未曾作过探讨。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在分析原始资料基础上 ,探讨古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起源和发展、清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特点、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成因 ,很有历史意义。清代蒙古族存在宗法封建关系 ,有多方面独特的表现形态和特色 ,对蒙古族和我国清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2.
传统家庭中的日常交往关系不仅具有等级性、狭隘性、人情化及复杂性等基本特征,还具有与之相应的复杂关系。并且,中国传统日常交往活动亦有其大致的活动阈限和交往原则,即富于传统特色的血缘家庭和家庭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3.
文章将爱与文化学相结合,讨论了东方传统孕育下的爱的哲学,着重论述了古代印度与中国爱的哲学之异同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的轶事、婚恋史及名著、名作的剖析,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及其性爱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就"道德的重建"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4.
本文用维柯对人类历史的分段法考察黎族史诗《五指山传》。史诗的前半部形成于骆越人南迁之前,由于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因而具有鲜明的世界性。骆越人定居海南岛后,由于地缘的限制,文化的交流和撞击的机会较少,因而史诗的后半部分所关注的是一个群体与自然的斗争。作者运用当代结构主义大师的分析法分析了史诗的故事情节后认为史诗后一部分的重心在于调整人伦关系上,这是史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65.
明代以降,随着士庶宗法观念的改变,形成了近世宗族制度的新规范,在这样的规范下形成的地方宗族,成为建立正统化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以往的研究已揭示,在明清宗族规范建立和衍变的过程中,宗族内部的权力关系及管理运作机制的改变常常是通过祖先祭祀制度的变化、里甲户籍登记和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来实现的.不过,我们对于这个变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和内在的机制,尚缺乏足够深入细致的了解.该文利用广东大埔县<茶阳饶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讨论地方宗族形成过程中宗法原则的变化与里甲户籍登记制度变化的关系.大埔饶氏宗族在明清之际,通过在宗子设置和里甲户籍登记上数易其制,建立起一种新的宗族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66.
清代宗族族长及其助手由遴选法产生,与宗子制的继承大不相同,其出任与否以及能否久任,没有自主权,甚至会被免职,因而权威不会太高;族长及其助手的行事,应以族规、祖训为准则,又受族人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族长需要与族人会议密切结合,才能够很好地领导族人进行祭祖、修祠、修坟、修谱、处理族人纠纷等事务。宗族为光大门庭,提高社会地位,遴选有才德的族人担任族长,要求其振兴族务、遵法自律,当然不乐于恶劣族长的出现,在这种条件下,族长一般应该能够持正主理族务,而作恶多端,以至致死族人者为不常见现象;作为血缘群体的宗族,有其宗法性,族长因有专制的因素;清末,在极少数宗族中出现选举制、议会制的"族会",实行民主管理原则,是宗族组织的新形式,表明宗族制和族长性能在演变,族长的宗法成分几乎消失殆尽,惟是此类宗族极少,只能反映宗族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天伦”与“人伦”概念来分析希伯来传统。先从具体的继承制度入手 ,通过分析希伯来传统中长子继承制的缺失 ,认为希伯来文化一步步地消解自然血缘人伦 ,而其终极依据则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 ,即用“天伦”来消解“人伦”。希伯来文化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结构 ,是因为特殊的上帝概念 ,即独一的、超越的、创造论的上帝。但在消解自然人伦之后 ,希伯来文化又在天伦之上重建整体 ,即民族。上帝、律法、民族是构成新整体的三位一体。这一传统发展到基督教 ,最具普遍性的人类成为新的整体。本文认为 ,希伯来文化的这个内在特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68.
正确称谓中国古代社会,必须以其基本生产方式为依据。而分析《盘庚》篇人际关系,并无奴隶制痕迹。和西方奴隶制形成过程相比照,盘庚之所为刚好堵塞了中国古代社会走向奴隶制之路。商周时期,王侯占有土地,以租税合一形式剥削血族成员,以宗法组织进行统治,是和奴隶制不同的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应有一个特殊称谓,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69.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70.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一对矛盾的背后,隐藏的命题是人伦秩序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两者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笔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立法在理论上都有其合理性;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度、法律素质和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的影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民的告亲行为呈现出"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并存的状态;第三,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借鉴古今中外的相关立法,笔者认为在两种秩序发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应当维护人伦秩序,因为这是人最基本的价值需求,法律不能置之不顾,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涉及恶性犯罪,则必须强调公共秩序维护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