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36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948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1444篇
社会学   259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散木 《领导文萃》2012,(4):88-91
左还是右:荡在秋千上的人知识界对胡乔木评价的分歧,主要发生在1979年《苦恋》事件之后。其时,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之时,人们多年积蓄的对"文革"及"两个凡是"等的强烈不满,在文坛上引发了一场以揭露和  相似文献   
52.
53.
陈峰 《领导文萃》2012,(24):68-71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相似文献   
54.
吴志菲 《新天地》2012,(12):10-11
在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作为十八大代表的胡鞍钢无疑是其中颇具传奇的一位:高小毕业就下乡的知识青年、工科博士出身的国情专家、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经济学家;所编的每期国情报告都被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且一直被视为中央政府的高层智囊人物。胡鞍钢很忙,59岁的他不是要出差,就是在讲课。他说,自己是一个热衷于知识报国的人,他非常敬佩老一代科学家,他的人生定位从一开始就学习他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55.
唐宝民 《老年世界》2014,(15):16-16
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始终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成为帝王师”、“致君尧舜上”当成最高理想,不仅仅满足于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还想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于是,便想方设法往官场中挤,以达到进入仕途的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人都有官瘾,比如,民国那一批学人,就把官位看得很淡,不但不主动跑官、要官,就是面对送上门来的官帽,也一概拒绝,表现出了难得的淡泊境界。  相似文献   
56.
佚名 《伴侣(A版)》2014,(9):54-54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选择了结束生命,他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在别人眼里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其实很多人都有孤独、迷惘、甚至想到此为止的念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这个勇气。知识分子,尤其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会让自己背负一个沉重的理想,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鸿沟的时候,失望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57.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1  相似文献   
58.
鞠靖  韦检 《东西南北》2011,(11):56-57
这是一个极其狡猾的贪官,利用官场潜规则,将贪污玩出了“新花样”.运作一个“领导批示”就一次性获得地产商8250万元的贿赂。还不直接把贿赂收进腰包.而是让行贿人帮其成立一个公司.再让其儿子来实际控制这家公司。这么的“苦心积虑”.  相似文献   
59.
<正>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政通人和"。  相似文献   
60.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深湛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中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作者运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从知识分子应为流亡者、业余者和搅扰者三方面的社会角色展开分析,严厉地指责了赫索格作为知识分子向社会的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