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21.
春秋决狱     
一个人犯了罪,法官要对他进行定罪量刑。法官怎样进行这项神圣而庄重的活动呢?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派上用场了。这里的事实当然很明显是犯罪事实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它一般既包括犯罪人的危害行为及由其带来的危害后果,也包括犯罪人的心理,是犯罪人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2.
论定罪情节     
谢慧 《南都学坛》2000,20(1):84-85
定罪情节是决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决定构成犯罪的各种情况,犯罪构成事实是定罪的重要情节,但是,还要看其他定罪情节,主要有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23.
定罪推理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推理,虽然与传统逻辑的三段论颇为相似,但并非完全等同。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定罪推理的结构形式,与普通三段论的不同点,以及根据不同种差特点的罪名定义为大前提而进行的定罪推理等,旨在阐明定罪推理的特殊结构,为正确进行法律推理、准确地适用法律提供思维工具。  相似文献   
124.
反三段论是“人们日常思维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推理。本文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 ,就它的定义、种类、有效推理式及其内在结构、推理规则等作了全新的探讨。特别是给出了全新的定义 ,把反三段论分出三个种类——充分条件反三段论、必要条件反三段论和充分必要条件反三段论 ,并对其内容、有效推理式和内在结构作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5.
定罪三段论特殊论的主张是错误的,定罪三段论必须遵守三段论的规则。否定式定罪三段论的问题可以通过定义置换方法或推理变换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6.
从关系逻辑的观点看,三段论并非如卢卡西维茨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据普遍词项的A、E、I、O关系所进行的推理,而是根据类的分子与类的分子的等同于或不等同于关系所进行的推理。三段论是量化的间接关系推理。三段论逻辑,是比命题逻辑、量词逻辑更为特殊的逻辑,用一般的量词逻辑是无法说明所有三段论有效式的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127.
修订后的刑法,明文规定了单位犯罪。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历程及现状,阐述了当前各国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特点,着重论述了单位犯罪的犯罪构成诸要件及其处罚原则,并说明了我国立法为什么最终采用了“单位犯罪”这一称谓。最后阐明我国明文规定单位犯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非法购买、使用毒品行为犯罪化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峰 《中州学刊》2004,(1):164-166
本文从社会危害性和立法可能性的角度讨论了在我国设立非法购买、使用毒品罪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具体探讨了罪名的设置、定罪的依据及量刑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9.
在刑事司法和审判实践中 ,聚众斗殴罪是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聚众斗殴罪的犯罪主体 ,应视情况不同区别对待 ,应区分其作用大小 ,按责论罪。对犯罪嫌疑人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由聚众斗殴行为转化而来的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行可否认定自首 ,关键在于明确“同种罪行”的确切内涵。在定罪量刑上 ,要切实把握立法本旨。区分聚众斗殴罪与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 ;不容忽视斗殴行为的对偶性 ;共同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转化形态下有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0.
我国犯罪未遂在定罪处罚上面临着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和缺乏统一定罪标准两方面的困境,学理上对《刑法》第23条的误读、立法上未采取明确的列举方式是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故学理上对法条进行正确的解释、立法上对未遂处罚范围逐步细化以及司法上探求统一的定罪标准是解决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困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