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感觉与实存——康德“感性论”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感性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将人的知识对象限定于现象界,并指出,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对近代的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技术作为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具有天然的实存性、显露的过程性、发现的偶然性、深层的内隐性、获取的价值性等特点.技术的使用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是多样的,或是积极的"生产力"的作用、或是消极的"勾勒姆"(Golem)的作用、或具有推进、反推进的"控制器"作用.必须准确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和特点,有效地利用和控制技术的功能,趋利避害,更多地为人类社会造福.  相似文献   
13.
14.
自中世纪直到近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黑格尔通过概念的辩证运动展现两者的同一性,但这样一来就把概念等同于上帝本身。谢林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指出这种最完满的观念论缺乏实存,最终将绝对者理解为纯粹的行动者,并以此开启他的肯定哲学。谢林的思想为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康德所揭示的“理性悖论”是形而上学同一哲学进行反身思维时必然产生的,黑格尔通过“绝对理性”的“拉扯牵引”疏解了这个悖论。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都是通过批判黑格尔间接地回应理性悖论而展开各自的理论话语,但问题指向、致思理路与思维范式都发生了变化。正是在理性悖论的嬗递与流变这个宏观视域中,才能凸现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论证了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萨特展开了一种“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从实存主义到实存论马克思主义,虽然出现了两个萨特的形象,但萨特“把握具体”的致思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从萨特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果来看,他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并不成功,其实质还是一种意识哲学的历史构图。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短篇小说经典《干旱的九月》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但其中的生存状态维度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从海德格尔藉以界定人类本质的关键思想“实存之绽出”出发,观照小说世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福克纳在小说中着意呈现一个死亡笼罩的小说空间,其主要人物均彰显身体性存在,行为处处彰显暴力面向。小说人物被动受制于特定区域主流话语,未能思考自身存在,因而未能实现“绽出的实存”规定的关键,即人类经由“思想”抵达澄明世界,其生存更接近于动物状态。因此,福克纳演绎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一个典型,意在拷问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主义的中心意旨,学界通常有两种归纳,文章另辟蹊径,认为历史主义根本上是"如何是"对"是什么"的理论转换.在"如何是"的两层理论展开中,历史主义的多种立场获得了根本的一致性,并基于"如何是"的两层展开区分出前后两期.前期历史主义的理论内核是历史情境视角下的"个体"而非与一般相对的"个别".而后期历史主义则与实存哲学合流,在"存在的联系"、"不可通约的实存个体"与"实存时间现"的三个维度上完成了对"是什么"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表明,本体论经历了一个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实质在于本质主义的建构原则被实存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所从事的本体论重建工作,不仅超越了本质主义路径,也超越了实存主义路径.其实践本体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从哲学的原初基础角度给出了本质与实存之矛盾赖以展现的内在理由,并把这一矛盾的解决诉诸历史的展开及其完成.哲学因此由思辨的建构变成了历史的展现问题.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深刻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