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于宋明理学而又 对立于宋明理学,是理学中所包含的实学思想的继承、改造与发展,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严格的区别。本文从剖析理学知行观这一角度,揭示理学,尤其是王守仁的“心学” 与明清实学的关系,进一步透视明清实学的渊源、演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32.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33.
韩国伦理道德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大量的文献材料分析归纳 ,指出韩国伦理道德的三大特点 :多元价值体系的支撑、注重实际问题和儒家文化传统根基。具体说明了不同特点的形成情况、表现、发展前景。最后 ,强调韩国的道德伦理 ,力图保持优秀传统与现代文明中的问题的统一  相似文献   
234.
朝鲜儒者李韏以湛深之实学思想蜚声学坛,在《诗经》学方面亦有突出之成就,相关研究成果结集为《诗经疾书》问世。在研究方法上,李韏勇于突越前人束缚,大胆怀疑昔贤成说,同时运用实证手段,批讹订谬,创立新见。《诗经疾书》之主要特色为继承《诗经》风教传统,在疏解诗篇时,贯注求贤治国之道,立身处世之方。训诂方面亦时有创获之功。但亦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经世致用,以致出现附会之失;抽离诗篇产生之历史背景,去历史而释诗,常有苛求前人、立论不稳之弊。对于一些具体诗篇的阐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然瑕不掩瑜,《诗经疾书》确为朝鲜时代《诗经》学研究要籍,有必要对其作一番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35.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236.
王船山实学是湖湘文化中实学思潮发展的高峰。以王船山为代表的湖湘实学思潮经魏源、曾国藩、谭嗣同至杨昌济而传予青年毛泽东,对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不同时期毛泽东实践观与船山实学的渊源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到湖湘实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37.
揭示二程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在本体论上,二程以实理,区别于佛老空虚本体。在工夫论上,二程主张在道德修养上的实工夫,对理从亲身格物和践行中去真知,以及参与经世实务。 二程认为治经近本,程颐称治经为实学。他们肯定人们基本的情、欲、利,提倡朴实的学风。二程的实学思想亦开明清实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238.
实学教育”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的教育理念,其推崇的“实学”精神源于中国的宋明理学,又吸纳了西方实证哲学;“艺术教育”源于德国艺术教育运动,其信奉的“为艺术而艺术”“个人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是日本民众对国家意志的一次精神反叛。以李石岑、吕澂、丰子恺、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留日学生在对两种教育主义进行取舍、统合和圆融的过程中,或将家国情怀孕育其中,以美育为救亡图存的通途,或将中华传统知识资源内蕴其中,以美育为人生实现的桥梁,又或将二者兼容并蓄,逐渐书写出现代美育观念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39.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240.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 ,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这种本体论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体思想的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