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9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184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86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816篇
理论方法论   293篇
综合类   2955篇
社会学   209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91.
本文以中国的周边战略建构作为考察对象,在分析现状、厘清相关界定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出发,对中国周边战略建构中面临的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在周边战略环境上面临"环形"的战略压力,设定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以及最高目标与最低目标,分析了中国在战略手段上的具体运用,以及实现"软""硬"双翼、资源整合与重点突出两个层面战略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探讨了暂缓起诉的内涵、建构路径,并对国外暂缓起诉制度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93.
曹高丁  青觉 《学术界》2024,(2):103-113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94.
《社科纵横》2018,(8):57-6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评论成为引导舆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网络评论具有传播快、主体多、界域广等时代特点,使得通过网络评论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传播更加复杂。通过分析网络评论的情绪化倾向、虚假化倾向、政治化倾向,可以判断网络评论既可以助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也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网络评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5.
耿曙  胡玉松 《社会》2011,31(6):41-73
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讨,大多得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结论,其议题亦无涉居民切身利益,无法为“强势国家”提供有力佐证。本研究以上海社区“抗非”动员为背景,观察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调查发现,上海的“抗非”工作几乎都由国家主导,居民仅被动配合,自发参与度极其有限。在具体策略上,国家一方面透过主流媒体的调控,掌握“议题建构”渠道;另一方面则借助社区建设的配合,节制“社会参与”渠道,从而在因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化了国家的合法性和掌控力,构筑了“国强社弱”的制度格局。  相似文献   
996.
西方社会,除了建立起民意表达的国家机制以外,还拥有较完备的民意表达社会化机制。在工具层面,社会化表达机制作为一个结构化体系,涵盖了民意机构表达、大众传媒与出版表达、利益集团与自愿组织表达、街头民主表达以及理论学术表达等多样化的诉愿形式。当今西方社会化机制维度上的民意表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更需要我们放眼世界而寻求经验,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97.
汪保忠 《社科纵横》2011,26(6):103-105
文学研究中,读者的地位向来不受重视,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更视文本为一个意义自足的系统。虽然注重文本细读,但不考虑读者的意义建构。随着接受理论和读者反映批评的出现,文本中心论让位于读者中心论,这带来了文学研究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98.
杜林颖 《社科纵横》2011,26(4):46-48
体育文化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中,体育社会体系的观点认为,体育具有社会发展中的体系建构作用以及文化价值,一般逻辑单向度考量体育社会体系。或者仅仅从个体考量体育之为体育,忽略体育社会保障以及社会运作。在宁波两个体育基地的案例研究中,体育文化与社会建构展开双向路径对照,探讨体育人、体育社会、体育制度之间的委托授权以及基地体系保障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从思想史的脉络,结合张竞生1920年代提出的乌托邦理念,才能理解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张竞生的乌托邦理念集中体现在他的《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书中。前者主要谈构建乌托邦的理念与方法,后者主要讨论建构后的乌托邦社会组织及生活形式。从美的思想辨析来看,两者兼而有之,但前者更能体现思想史的痕迹。《美的人生观》不仅对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人生观问题也进行了系统回答。而对人生观问题的回答,则是对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科玄论争的积极回应。该书不仅在认识人生观的方法上推进了科玄论争,而且在人生观的目的和方向上建构了一套方案,实质性推进了科玄论争。在此基础之上,张竞生的美学思想显示出其独特性。从认识方法来说,美不是与科学、哲学等认识方法相互平行的方法,而是包括并超越了科学、哲学方法的艺术方法。从美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融合角度来说,张竞生的美学既有可以完全实践的物质框架,同时亦有对其物化可能潜在抵抗的精神层面。而从人生目的来看,美变成一种最终极的理念,超越了真善。  相似文献   
1000.
作为传递历史记忆的媒介,口述传说、文字、身体、仪式、碑刻等不一定能完全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但透过这些方式选择、重组与诠释的“过去”,往往成为人们合理化当前社会现实的重要方式。湘西古丈县田家洞为改土归流前永顺宣慰司下辖的小长官司,村中土司后裔——田氏自改革开放后,藉由祖先传说、修谱与立碑、仪式展演等活动叙写家族历史,强化族众认同。实际上,围绕历史记忆展开的家族建构不仅体现了不同能动者之间的权力角逐,也为诠释“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复苏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