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00篇 |
免费 | 226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7篇 |
劳动科学 | 23篇 |
民族学 | 303篇 |
人才学 | 20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180篇 |
理论方法论 | 490篇 |
综合类 | 6925篇 |
社会学 | 632篇 |
统计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310篇 |
2014年 | 562篇 |
2013年 | 552篇 |
2012年 | 704篇 |
2011年 | 758篇 |
2010年 | 812篇 |
2009年 | 800篇 |
2008年 | 953篇 |
2007年 | 800篇 |
2006年 | 732篇 |
2005年 | 672篇 |
2004年 | 639篇 |
2003年 | 518篇 |
2002年 | 489篇 |
2001年 | 405篇 |
2000年 | 317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尤为令人震撼的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挺进人类艺术领域.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事实上也是美学本身的当代转型的根本契机,本文对这种转型作一些理性分析,以期使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型. 相似文献
72.
武侠小说渊源于隋唐,历千余年发展,终于突破传统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束缚,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根本,在于不遗余力地推行其现代化进程.其所以在20世纪下半叶久盛不衰,更与其现代审美意识的强化密切相关.其现代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人物塑造,以体现美在人物的意识;二是采用现代心理机制,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以体现美在适宜的意识;三是运用新形式、新方法,以体现美在形式的意识. 相似文献
73.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相似文献
74.
船山诗词的“梦境”是他在特定心理空间对审美意象进行审美观照的生命精神家园。在他审美生命态度升华的“气韵说”与“幻境”梦、审美生命意象建构的“情景说”与“清境”梦、审美生命体验节奏的“势意说”与“壮境”梦相印证下,有着浓郁的古典生命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75.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6.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科技的发展,审美教育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美育与精神文明关系,全面阐述了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最主要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同时提出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美育,不仅学校有责、家庭有责,社会各界特别是理论界、文化艺术界都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78.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79.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80.
朱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110-113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述者“我”在回顾性叙述中会交替使用“叙述自我”视角和“经验自我”视角。小说通过这两者在两个叙述层中的转换和交叉使用使整个故事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相互补充中完成对于叙述者“我”的心灵成长史和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兴衰史的叙述。双重聚焦的使用既使小说对于现代性弊端的反思得以强化,同时又丰富了该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