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2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管理学   686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337篇
人才学   207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5774篇
理论方法论   897篇
综合类   10292篇
社会学   769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901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1117篇
  2011年   1187篇
  2010年   1233篇
  2009年   1180篇
  2008年   1539篇
  2007年   1333篇
  2006年   1202篇
  2005年   1123篇
  2004年   1055篇
  2003年   891篇
  2002年   780篇
  2001年   649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社会,而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着严重的理性缺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弘扬理性精神。要通过加强对国民理性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理性精神的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3.
卡夫卡研究几乎穷尽了西方各种理论,从理性与非理性之关系观望卡夫卡的思想视阈和文本世界无疑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卡夫卡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底的棋盘: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感觉、表象与精神、梦境与真实在不确定性中显示出可调和性。此外,面对卡夫卡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纯粹的文化批判将远离他创作的本质内涵与精神诗意。  相似文献   
64.
在书籍设计中,要考虑到第一感觉的新鲜、强烈,第二感觉的准确体现书籍内容,以及第三感觉的耐人寻味。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书籍才有竞争力,书籍艺术中的求“雅”才不是空的、虚的。  相似文献   
65.
消费前卫的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即坎贝尔所谓的"浪漫伦理"主要表现在:消费理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层区隔实践中的地位追求者;"品位文化"的跟从者与制造者;消费场中的表演者.但在中产阶级的前卫消费镜像背后所展现的则是基于其敏感的社会阶层地位之上的现实理性.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中寄托着这一阶层的现实理性,但就阶层的社会存在而言,中产阶级的浪漫伦理与其所寄托的现实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中产阶级发展困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6.
夏太生 《学术交流》2006,(8):160-162
孤愤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主体意识。然而追根溯源,究竟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孤愤意识的作家,这个问题鲜有人论及。屈原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系统表达孤愤意识的署名作家,是中国孤愤文学之祖。屈原的孤愤诗作的美学价值在于具有悲壮、崇高的悲剧美,桀骜不驯的个性张扬之美,香草美人的意境之美,眷念祖国的情感之美。屈原的孤愤文学作品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无数的作家多受其熏陶,孤愤意识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67.
王夫之学贯古今,思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对历史上种种神秘史学主张的尖锐批判,对“理势相契”论和“相天造命”说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他的史学思想推倒一切的革命精神和破除迷信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68.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69.
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哲学的维度 ,以对人的解读为切入点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中 ,分析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反思并祛魅工具理性 ,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笔者认为 :在严格的意义上人是不可被复制的 ,克隆人技术至多只是开辟了人类繁衍、自身生命再生产的一个新途径 ;工具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与社会问题 ;试图在基因层次上确定“完人”终极标准的努力既不现实 ,又十分危险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作为一种工具理性 ,必须有其目的性价值 ;在对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采取理性谨慎态度的同时 ,应当对探究科学未知活动给予社会宽容。  相似文献   
70.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