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8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130篇
管理学   685篇
劳动科学   23篇
民族学   333篇
人才学   207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5745篇
理论方法论   891篇
综合类   10244篇
社会学   767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901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1117篇
  2011年   1187篇
  2010年   1233篇
  2009年   1180篇
  2008年   1533篇
  2007年   1337篇
  2006年   1202篇
  2005年   1123篇
  2004年   1055篇
  2003年   891篇
  2002年   780篇
  2001年   649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对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点-实践理性只是审思行动的手段,而不审思行动的目的,有着普遍的工具理性的误解。本文说明,实践理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达到既定目的手段,而是和人的德性、情感、欲望一起,共同构建出具体情境下行动的目的并筹划达到目的的途径。实践智慧是人在行动中揭示真理的方式,它总是和情感一起出现。人的自我决定包括了行动和情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2.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3.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中国政府正处在向法治政府演进的过程中,中国的行政法不仅起源于这个过程的起点,而且是推进这个过程的主动力。法治政府的演进轨迹折射了行政法的运演过程,法治政府的逻辑外现有有限政府、理性政府和责任政府,而中国古代有关行政的法律制度仅仅停留在纯粹的行政管理层面,完全没有法治政府的价值趋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法。  相似文献   
995.
996.
黄晓波 《理论界》2006,2(2):26-27
本文力图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展现江泽民同志关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所包含的深刻理论内涵。从西方近代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江泽民同志关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人类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指导我国人的发展问题的强大理论武器,必将对我国人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文本基础,系统地比较了英格兰普通法宪政与欧陆理性官僚制两种政体建构逻辑的差异。理性官僚制的政体逻辑以"支配"为特征,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通过齐一化和常规化的方式治理。韦伯以理性官僚制为现象基础所概括之理论框架,不足以描述与理解普通法宪政。英格兰普通法宪政的本质是社会权力对国家体制的渗透与重塑,相对于绝对主义国家的逻辑,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逻辑。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关于诗歌审美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并借鉴西方美学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然而不能因有"西学"而忘却了本土的诗学传统,因为西方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内容指向、思维方式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诗学中相关或相近的审美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但不能否认,而且需要在互识互补中走向融合。文章主要从"直觉说"与艺术联想、"距离说"与"诗可凿空"、"移情说"与意境创造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1000.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09,22(6):13-16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