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4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86篇
管理学   345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358篇
人才学   188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3680篇
理论方法论   567篇
综合类   7464篇
社会学   609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651篇
  2013年   669篇
  2012年   873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1012篇
  2007年   869篇
  2006年   784篇
  2005年   684篇
  2004年   671篇
  2003年   569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大众审美感知的政治、文化、经济潜力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以听觉审美目光,跟踪世界自然遗产城市——盐城的声音景观构建实践,归纳其声音元素开发利用的实践和不足,建议以“打造国内听觉名片标杆,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为目标,系统整理盐城红色文化、湿地文化、海盐文化以及四大主导产业背后的声音元素,将不同领域的审美经验整合到听觉领域中,重塑大众听觉审美感知,从听觉/声音角度赋能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美政与美学经济的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132.
133.
在杜甫诗歌中,燕子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动物意象,可以把它描述为政治理想状态下的燕子、审美意义状态下的燕子和道德理想状态下的燕子。杜甫在诗歌中对燕子的吟诵,勾画出了他在个人政治理想追求和士人道德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4.
张伟 《河北学刊》2008,28(1):232-234
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建审美之维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人格和谐的目标: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5.
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个偶然的机会,读到章辉先生的文章<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1],之所以拖到将近五年之后才作这个回应,端赖自己孤陋寡闻.好在所讨论的问题并不受时间限制,并可趁此机会将笔者和易中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的新实践美学的观点,结合对它的一些误解更清楚地阐明出来.  相似文献   
136.
西方现代美学对于主体的建构思想及方式,反映了美学在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前提作用,通过将主体设想成为完美的个体,资本主义在其实践领域才有了合法的依据,即主客观的完美统一。但从康德开始,这个设想始终就不是完美的:无论是康德的观念预设,还是席勒的“游戏”假说,甚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或者尼采正面承认欲望的合法性,都没有为主体与客体的根本性分裂找到更好的说明。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思想视角,目的在于更清晰地理解西方审美主体建构理论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7.
语言意义理论中的“意义”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书面意义;一是指认识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审美上的美不美的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后一种意义。本文从人生在世的两种“在世结构”(即“主—客”关系式和“人—世界”融合式)出发,分析了上述第二种意义下的各种语言意义,认为,对语言意义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同人生价值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语言意义问题纳入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文化活动问题之中。作者提倡突破西方语言哲学的传统观点,不再把语言的意义仅仅归结为真与假的认识意义,而应当更着重讲语言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应当囿于科学认识领域,而应当重在道德和审美价值上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8.
关于形式——论审美价值的特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审美和艺术,感性形式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显赫、更加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意义。除了审美价值的载体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之外,其他现象(包括非审美的其他价值现象)虽然并不完全排斥却并不必然要求具有感性形式。这正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与其他现象、其他价值形态的形式的重要不同之处,也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的根本特点之一。审美价值载体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独立性只是具有十分有限的和相对的意义;一般说更加典型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总是具有完整性——完形性质。凡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毫无例外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审美价值形态来说,媒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中,尤其如此。从审美和艺术的新现实、新实践来看,审美—艺术的新媒介与审美—艺术的新现象、新形式密切联系着。  相似文献   
139.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路径,从和天生人经由天人相和,走向和天生一、协和天人而生一,生态系统构成整生性的和谐,形成了审美生境特别是艺术生境,显示了生态和谐的审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0.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世之景的关注,这种转变也给赋文体的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咏物赋体物日常化"是探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自然品格流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