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65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31.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对我国近代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人物。百年回望,这位前贤顺利时虚怀若谷、不骄不躁;逆境中充满自信、不卑不亢。他思想先进,视野广阔,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生于山歌之乡嘉应,儿时便感受着客家文化的熏染,所以他对客家山歌有着深沉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的山歌作品中,活用口语和新名词,化深邃的理论思维以通俗的语言廓清。一、山歌之乡的卓越才童黄遵宪称赞客家山歌是“天籁之音”,并慨叹“人籁易为,…  相似文献   
232.
客家地域性文化形态,丰富着四川客家文化的内容,使巴蜀文化更显多彩多姿.对这类地域性文化形态进行考察整理,是深入开展四川客家文化研究值得重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33.
234.
客家文化产业专题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2007年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21日至25日在桂林举行。研讨会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客家文化研究所、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联合承办,著名历史学家钟文典教授亲临指导。大会从百篇论文中选取了五十三篇结成论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235.
英国长老会差会纪多纳(Donald Maclver)和李威廉(William Riddel),于1879年前后来到粤东客区,成为该会在客家地区宣教的急先锋.为方便在客家人中宣讲基督教教义,纪多纳等人潜心研究客家方言并着手编著《客英词典》,于1905年首版,1926年由玛坚绣(Murdoch C.Mackenzie)主持修订再版.本文根据教会档案等原始文献资料详细讨论了《客英词典》一书的基本情况并考证了《客英词典》的外国作者纪多纳、玛坚绣生平及其来华在客属地区传教的情况;中国合作者彭景高,黄兆衡等人的籍贯、生平以及参与《客英词典》编纂的情况,以期复原《客英词典》一书的编纂历史背景并解决其历史基础方言问题.  相似文献   
236.
对客家民俗旅游的研究与探讨,学者们围绕服饰、饮食、居住、节庆、游艺和信仰等六类客家民俗旅游事象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促进了客家民俗旅游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研究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雷同现象,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应用研究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237.
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相似文献   
238.
客家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客家宗祠是客家建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没有同期官府、寺院及其他民居等注重。客家宗祠有自身明显的建筑特征,其设计同样寓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客家宗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239.
兴宁县位于韩江支流梅江中游,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祝允明主修之《正德兴宁志》,为韩江中上游客家人聚居地区现存地方志中最早的一部.该方志有关猺人、蜑人、山贼与土人的记载,为讨论15至17世纪该地区族群关系的变迁及其社会意义提供有力佐证.作者发现,通过一系列艰难复杂、充满冲突与妥协的互动过程,原来“随山散处”的“猺人”和“舟居网捕”的“蜑人”转变为以农为生的“土人”,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而原来活跃于南岭山脉崇山峻岭间的“山贼”、“流贼”及其后代也更多地服从官府的管治,以合乎朝廷典章制度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方式建构乡村的社会组织,地域社会的经济形态与文化面貌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地区后来被视为“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而所谓“客家”身份及其认同,要在原来大量存在的“畲人”和“猺人”转变为“编户齐民”之后,才有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240.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粤东北客家拳派的历史成因进行调研发现,粤东北客家拳派与中原武术流派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南派拳种有渊源关系,它的形成有中原武术随客人南迁而来的因素,主要是受到清代"反清复明"等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与"天地会"等秘密结社组织的武艺传播有重大关系。梅州地区的"尚武"民风客观上推动了客家拳派的发展,当地社会、自然等生态环境对技击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