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66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3篇
人口学   95篇
丛书文集   399篇
理论方法论   108篇
综合类   1154篇
社会学   313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202.
杜品 《学习与探索》2020,(12):33-40
戊戌维新失败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在明治日本武士道思潮的刺激下,综合佛教、儒家、墨家思想以及近代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形成了以"死之责任"为核心的死亡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死之责任"是个体的道德责任,是个体为人群进化所负之责任,是国民对国家所负之责任。以"死之责任"为核心的死亡价值观表现了梁启超强烈的爱国强国情怀,具有积极的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当前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亦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分析探讨梁启超的死亡价值观对于系统深入地掌握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全面地评价梁启超其人也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3.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204.
205.
近年来张翎的小说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象和虚构死亡的不同方式,通过灵魂、自杀、绝境等不同形式的"死亡"书写,使得"虚构"死亡成为创设生命的"非常态"的手段,也成为小说的戏剧性和命运感的来源。并通过叙事视角、物语转换和代际构型的整合,体现出别有意味的故事内核。"虚构死亡"这种叙事新变呈示出张翎在创作技法上的转型和努力,在张翎个人写作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张翎借助死亡叙事深入人性的探索和哲学的探讨,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艺术本体和思想深度的推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6.
果臻  彭媛  梁海俐 《中国人口科学》2020,(3):104-114+128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降低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重点。未来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加速上升,建立健全老年人口健康改善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长期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7.
《宠儿》中的矛盾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4,(2):201-204
<宠儿>的目的并非要讲叙一个暴力故事,因为宠儿不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她代表着过去,一个为了能真正忘却而不得不勇敢面对的过去.纵贯全书,矛盾处处体现:记忆与忘却,生与死,有与无等等.笔者认为在这些矛盾所营造的紧张气氛中,莫里森最终把读者引向了统一,让读者在一个饱经心理创伤和身体磨难的民族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填补了莫里森本人认为的黑人男性作家作品中普遍缺乏的那种愉悦感.  相似文献   
208.
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苏格拉底,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9.
三棵雪松     
《现代交际》2005,(2):60-61
在美丽的黎巴嫩森林里有三棵雪松,它们一同度过了整整几个世纪,它们曾目睹了所罗门派遣的一支以色列远征军来到此处,后又看到了与亚述人交战期间血染的大地。它们认识了耶洗别和先知以利亚,两个不共戴天的死敌。它们观察到字母的发明,并被过往的满载花布的商队弄得眼花缭乱。它们开始对生  相似文献   
210.
鲁迅小说偏重于“死亡”的情节布置。它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而是作品意蕴寄托的手段。紧紧围绕着死亡的预感和既成事实编制叙事线索,淡化人物的具体死因而突出与之相关联的意义探询,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情节大都承载了对某种人生境遇的社会剖析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