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369篇
理论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910篇
社会学   9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2012年3月底,一部由郑晓龙导演,改编自网络人气小说的宫廷大戏《后宫甄传》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等全国多家卫视热播。在剧中,一位眉眼秀气、端庄持重的沈眉庄以她的大气从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最别致的皇妃。她的扮演  相似文献   
52.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53.
德国中世纪骑士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扼要述评了德国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兴衰,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德国骑士文学的三种主要体裁: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宫廷情歌,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
飘雪 《北京纪事》2013,(2):56-59
十几年前,我曾看过一篇关于许翠的报道,名为《梅骨竹心》。那时候我很好奇,怎样的女子可以赢得如此的赞誉?当我推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京剧系的大门,站在我面前的女子美丽、挺拔,举手投足显现的是职业女性的果断与爽快。这与报道中甜美的小姑娘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5.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戏校)的琴房门口,伴随着学生们此起彼伏、周而复始的胡琴声,我见到了周志强老师。他并不如何高大,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平易近人地一笑。乍一看周老师如此的平凡,可他在圈内却是赫赫有名的大琴师——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56.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伴随游幕文人的踪迹,昆曲从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由于特殊的时代政治原因,易代之初,昆曲在岭南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在昆曲从江南到岭南的传承绵延中,游幕文人万树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幕府娱乐文化之需,万树开始尝试谱曲;因游幕生存之需,他倾力谱写戏曲传奇。总督府所提供的丰厚的资金支持则为创作戏曲提供了必要前提。吴棠桢、吕黍字、来集之、金烺、宋俊等大批江南文士追随吴兴祚的宦迹从无锡到福建,到广东,受万树影响,这些总督府的幕客皆染指于谱曲,形成了一个继承吴炳粲花衣钵的戏曲流派,不仅促进了岭南曲坛的空前繁荣,而且直接导致了岭南剧曲——粤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57.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58.
就今所知,明清女性从事戏曲创作始于晚明万历。在现存的24种杂剧传奇中,明清的女戏曲家们用与男性不同的女性视角,躲在虚构的戏曲人物背后真实而深切地表达了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生存境遇、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以及心灵情感。在刻画剧中主角时,人物女扮男装亦男亦女的身份刻意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和束缚,在张扬自我才情的同时,力求探询女性实现自我的途径,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反思男女性别的定见以及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从而具有“颠覆与重构”社会性别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9.
20世纪20到30年代,象征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引发了国内外戏剧界对中国戏曲本质的讨论,讨论中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戏曲是象征主义,另一方认为戏曲是非象征主义。这次论争促使了戏曲理论的深化,并影响到舞台实践时如何做到中西艺术相互沟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0.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新时期,新创作的戏曲剧本有千部之多,然而最为人们欣赏的则是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但许多剧作者在剧中无意识地宣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川剧《潘金莲》为代表的"思想剧",改变了戏曲通俗文艺的性质,使戏曲严重脱离了最普通的百姓;许多剧目过分追求故事的奇异性,又不注意细节的真实,使得内容缺少生活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