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369篇 |
理论方法论 | 70篇 |
综合类 | 910篇 |
社会学 | 95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32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由于专业的限制,理念的缺失,认识上的不足,无论戏曲学还是语言学都较少涉及地方戏的语言这一领域,这对地方戏的发展极为不利。地方戏的语言基础是方言,地方戏依字行腔,其唱腔和道白的语言基础是地域方言,研究地方戏的语言既有语言学价值,也有戏曲学价值。保护地方戏的语言生态对于地方戏剧种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21世纪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化民族化发展的时代.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自身具有的文化精神能够促进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弥补现阶段学校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现状,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文章在阐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中国戏曲大省的浙江传统戏曲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戏曲文化的功能体现,剖析将戏曲文化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为如何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行策略分析,旨在充分发扬中国戏曲文化精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学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3.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9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21-127
为适应统治先进地区的需要,改变文化、政治统治上的不适应,拓跋鲜卑改弦更张、变夷从夏,积极推进文教治国的方略。作为政治中心的宫廷,广泛聘请汉族知识精英,搭建宽松的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新的学术重镇,对内徙胡人的汉化、文士化及贵族化产生示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北魏宫廷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要有讲学研讨、学校教育、藏书校勘、游园宴饮等。该时期的宫廷学术植根中原肥沃的文化土壤,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鲜明的特点,它以河北学风为灵魂,奉行兼容并包的原则,胡人的角色意识渐趋增强,为华夏文明的保存及提升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很累人的,能顶得住吗?杨腾:我从很小就开始学戏了.8岁那年我正式拜战友京剧团的朱宝光老师为师.朱老师戏教得好,饭也做得好.他是个天津人,会做饭,每次学戏后我就留在他家吃饭.后来我参加CCTV首届少儿戏曲电视大赛,获得了业余组金奖.学院复排《少年马连良》挑选演员,老师看我的京剧底子不错,就把我特招进来了. 相似文献
996.
盛馥 《青春岁月:学术版》2021,(11)
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值得所有人关注.而民族声乐在传统文化中也已存在百年之久,现代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在发展道路上关系密切.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现今阶段的发展深入探究,对传统戏曲和现代民族声乐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传统戏曲元素促进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举措,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本期,我们采访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研究中心的主任蒋淑媛和研究员薛晓金,她们从专业角度对戏曲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8.
宋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2):142-145
中国戏曲和《水浒传》同属于庞大的中国文艺体系,且两者长时间在同一时间纬度下共同发展,不可避免地有所联系,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叙事结构和人物性格的直观显现上。这些联系都与一定的创作理念、审美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99.
1000.
朱恒夫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盛传于江南的何文秀故事,其故事的载体主要是戏曲和宣卷。它之所以能在明中叶后问世,并在明末与清末民初出现了两次传播高潮,是因为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与对主人公命运的摹画应合了底层百姓的心声。戏曲《何文秀》的文本空间的构建与它在清末之后的较大变化,与时代需求、审美风尚有关,而宣卷《何文秀》的文本空间相对稳定,是因为受制于乡村环境和农民的欣赏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