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95篇 |
免费 | 323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06篇 |
劳动科学 | 58篇 |
民族学 | 345篇 |
人才学 | 213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3439篇 |
理论方法论 | 643篇 |
综合类 | 6618篇 |
社会学 | 953篇 |
统计学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97篇 |
2022年 | 345篇 |
2021年 | 418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320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252篇 |
2016年 | 325篇 |
2015年 | 574篇 |
2014年 | 1106篇 |
2013年 | 725篇 |
2012年 | 774篇 |
2011年 | 806篇 |
2010年 | 842篇 |
2009年 | 799篇 |
2008年 | 925篇 |
2007年 | 719篇 |
2006年 | 596篇 |
2005年 | 518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350篇 |
2002年 | 335篇 |
2001年 | 305篇 |
2000年 | 233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致思路向,标志着马克思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这种致思路向的批判所指就是要终结一切形而上学,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起哲学革命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912.
刘海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24-27
传统西方哲学以抽象主客体关系为发展主线。马克思在颠倒黑格尔思维和意志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主客体关系,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通过这种变革,马克思建立了一种实践的、经济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13.
康桂英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成书于抗战时期,该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各派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积极准备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4.
曹玉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4):160-163
本文认为当今中国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需要借鉴道家优良伦理道德传统 ,并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大致总结出道家伦理于今天之有用之处 相似文献
915.
刘贵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2):78-85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16.
"家庭危机"与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话语中的"无家性"问题关联。西方"无家性"哲学是以"知识—存在"为存在论,以"精神—伦理"为伦理学核心的体系,其缺陷在于离开与人生命天然相连的家庭,囿于知识、精神话语表达人伦情感。从身体语言思考哲学的"无家性"问题,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哲学因"重身"进而"重家",继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而西方传统主流哲学因"灵-肉"二分,并把身体对象化为没有灵性的物质实体,进而导致理论上的"轻家"、"祛家",以至于灵魂漂泊,"无处安家"。要重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现代文化,中国传统哲学"身-家-天下"的一体化范式,可望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917.
陶寺遗址不是黄帝及帝喾之都——与潘继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继安《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潘文从四个方面推论陶寺遗址不可能为尧都,没有一个是可靠的,而其否定应劭尧都平阳说也没有理据;潘文从六个方面论证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也没有一个论证能够成立,其附考所谓旁证也是没有理据的。潘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全部论证都建立于黄帝距今4500年左右这个只可证伪而不能证实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其对文献的利用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舍此取彼式的,没有说服力;其对三皇五帝古史传说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默认传说中的黄帝、帝喾、尧均为个人,是未经论证、正确性没有保障的前提;其研究基本上是在史前考古学文化体系之外孤立地理解陶寺部分遗存,因而并不能从考古学角度证明其观点。潘文在考古学和古代文献两方面都没有可靠的基础,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病。 相似文献
918.
汪曾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其作品多取材于平常的人和事,善用白描写法,在平淡舒缓的叙述语调中,流露出散淡、平和、典雅的淡淡笔意。小说作品则多描写自然状态下的世界与人性的美,二者之间处处充满着和谐的美感。本文主要从汪曾祺的散文与小说两个方面来对其素淡、质朴、自然适意又别有情致的散文风格,及和谐的文章风格进行探讨,总结出汪曾祺作品突出的风格特色:素淡有味,和谐之美,并对其文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