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07篇 |
免费 | 531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23篇 |
劳动科学 | 235篇 |
民族学 | 325篇 |
人才学 | 420篇 |
人口学 | 1170篇 |
丛书文集 | 5945篇 |
理论方法论 | 1701篇 |
综合类 | 11549篇 |
社会学 | 4224篇 |
统计学 | 3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339篇 |
2022年 | 423篇 |
2021年 | 537篇 |
2020年 | 505篇 |
2019年 | 502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401篇 |
2016年 | 547篇 |
2015年 | 774篇 |
2014年 | 2208篇 |
2013年 | 1712篇 |
2012年 | 1792篇 |
2011年 | 1941篇 |
2010年 | 1946篇 |
2009年 | 1937篇 |
2008年 | 2187篇 |
2007年 | 1627篇 |
2006年 | 1435篇 |
2005年 | 1196篇 |
2004年 | 1160篇 |
2003年 | 1012篇 |
2002年 | 1001篇 |
2001年 | 775篇 |
2000年 | 519篇 |
1999年 | 258篇 |
1998年 | 179篇 |
1997年 | 150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田文军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5):599-605
儒家的中庸学说可多层面解读,从道德与伦理两个层面考察中庸的意蕴,道德的中庸并不完全等同于伦理的中庸,道德的中庸侧重德性,伦理的中庸侧重规范。我们辨析儒学的现代价值,目光应更多地投向儒家所主张的道德的中庸。 相似文献
972.
刘晓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26-128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使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也没有使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联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就必须改革陈旧的“短期促销”、“临阵磨枪”的就业指导模式,努力改变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形式单一的状况,积极地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合力,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三维联动”。 相似文献
973.
赵景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79-8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深刻理解《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进行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人学视域理解"以人为本",中国文化建设应该实施"四人"战略,即"知识武装战略——文化人"、"自觉塑造战略——道德人"、"现实审美战略——和谐人"、"终极理想战略——自由人"。这"四人"最终统一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求真向善",实现"生活和谐"的现实,通达"自由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974.
钱善刚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8-42,114
近代以来,传统家、国的价值关联受到质疑,爱家是基于生物本能的自然情感,爱国则需要理性的关照。陈独秀提倡理性的爱国,在化应然(伦理)为自然(情感)的过程中,已经社会化了的伦理通过去社会化,回归到自然的源始状态,家(孝、节)、国(忠)走向统一,爱家与爱国的统一获得了合法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75.
976.
杨金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在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古代社会,对儒家道德的虔诚信仰,对纲常伦理的坚定恪守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为确保儒家伦理的神圣感并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中国传统社会建构起诗教为先、乐教为纲、礼教为本、史教为辅的道德信仰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古典诗词、艺术鉴赏、封建礼教和史学常识等内容之中,以期达到“兴民德”、“别善恶”和“化成天下”的目标。古代道德信仰教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对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7.
在道德困境中,一方面是部分民众对道德规范内容的故意屏蔽和对道德信念的自我放弃;另一方面是个别人对道德付出的强行索取和对所谓道德权利的维护.双方各执一词,互为借口,在道德层面上渐行渐远.首先就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间主客体的不确定性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提出与其让微弱意义上的道德权利尴尬存在以可能引起某些民众对道德行为的反感,还不如理性的选择放弃.其次,围绕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彼此理解和信任为核心内容的集体的善来建构社会道德,从而还原道德的本来面目.最后,从政府的“善治”、社会舆论宣传的转向以及集体的善的内化和践行土壤的培育等层面,探讨了基于集体的善之上社会道德的可行与可为. 相似文献
978.
麻艳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4):58-62
从人性概念出发,对德性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德性是向善的人性,是人性的核心表现;从法律与道德对德性生成的作用出发,分别探究了法律的刚性作用对德性生成的双重表现;从道德的特殊性及道德对德性生成的基础性建构作用角度论述了道德教育才是人们反观自身、协调社会、造福人类的有效手段,德性的生成与弘扬将是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社会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精神困境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79.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20-24,29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980.
探讨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以期通过研究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出建议,以更有利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忻州市12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90年时的儿童相比,现在儿童的自我意识总体水平与90年的差异极其显著;各分维度中,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外貌属性、焦虑和幸福满足维度差异极其显著。在自我意识量表的各分度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在焦虑维度男女生差异显著,其余维度和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意识在很多方面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