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9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1296篇
劳动科学   140篇
民族学   175篇
人才学   321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2456篇
理论方法论   653篇
综合类   7120篇
社会学   1310篇
统计学   291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861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1069篇
  2013年   781篇
  2012年   816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916篇
  2009年   824篇
  2008年   925篇
  2007年   726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立了以"对象依照知识"为基本思路的主体性哲学。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在本体论领域发现了"对象"世界的存在;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发现和确立了主体能动性原则;第三,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研究思路的转向。当然,囿于时代背景,这一革命仍是不彻底的,仍存在诸如知识的先天性问题、"物自体"不可知问题、现象与本体相分离问题、忽视客体性原则问题等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康德发起这场革命的原因、知识背景、意义以及局限性重新进行了思考与定位,以期为深入理解康德的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42.
何静 《江汉论坛》2007,(11):81-84
王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相似文献   
943.
本文以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及其他文献为依据 ,结合汉文史籍的记载 ,指出不论就字型还是就回鹘文创制的历史背景而言 ,回鹘文的来源都可推定为粟特文 ,从而否认了学界长期流行的福音体文字说 ;回鹘文创制之初 ,其字母并不固定 ,先为 18个字母 ,后发展为 2 3个 ;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 ,这种文字对后世蒙古文、契丹文、满文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44.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45.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工厂装配线上对成批的近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进行筛选的工艺,并为此设计了一台实用的检测装置。  相似文献   
946.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有对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的基础性,却没有超然的、抽象的神圣性。从“劳动异化论”经“感性实践论”到“实践自由论”,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轨迹。人类思维对社会实践的批判,是社会实践的“它批判”或“反思的批判”。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均是这种“它批判”的产物,而“它批判”在实践总过程中只是社会实践“自批判”的一个中介环节。实践的自律性使社会实践由曲折到前进;实践的创新性则使社会实践创造出越来越高的条件,从而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实践“自批判”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国”,达到具有充分精神享受价值的人类生活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47.
“有”和“无”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思想家一直深思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把道家的有无论与西方哲学的有无观相比较,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道家哲学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以“有”为最高原则的主流派思想的差异性及与重“无”的非主流派思想的相互融通性。  相似文献   
948.
“婚内强奸”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违背妻子意志使用暴力手段强行与妻子进行性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本文通过对"婚内无奸"、"丈夫豁免"的语义和历史考察,揭示了"婚内无奸"的社会基础业已丧失,"婚内有奸"观念已悄然确立,进而论证了婚内性暴力的反理性、反文明性、反道德性和违法性.  相似文献   
949.
卞仁海 《兰州学刊》2005,(4):294-296
李善训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征引的注释方式.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以<文选>李善注为核心材料,就李善训诂的特色、方式、适用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0.
陈忠 《学术探索》2007,(3):142-144
连动式是现代汉语的一类重要句法现象,是许多语法现象的温床。高增霞所著《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一书首次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句法现象加以系统全面地审视和考察,把连动式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堪称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