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9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管理学   203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78篇
人才学   259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138篇
理论方法论   946篇
综合类   12510篇
社会学   1331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1363篇
  2013年   1277篇
  2012年   1457篇
  2011年   2106篇
  2010年   1925篇
  2009年   1430篇
  2008年   1442篇
  2007年   1296篇
  2006年   1135篇
  2005年   985篇
  2004年   926篇
  2003年   867篇
  2002年   770篇
  2001年   608篇
  2000年   48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阳玉平(以下简称阳):赵老师,我们知道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成果颇丰,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当初是怎么选择民族文学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呢?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缘故?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您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82.
拉斐尔前派运动是一场从绘画领域扩展和延伸到文学领域的文化思潮运动,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奠基石.文章论述了拉斐尔前派的形成、发展,并对其主要成员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983.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4.
1920~1924年中国学界出现一股"泰戈尔热",其根本原因是泰戈尔的思想、风格与"五四"文学的现代诉求相吻合.当时,刊登泰戈尔的载体众多、特点各异,翻译泰戈尔的作品数量巨大、体裁广泛,并形成了强大的译介与研究群体."泰戈尔热"不仅启迪一批五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促进了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化;而且还引起了五四知识界激烈的思想文化论争,促使五四知识分子思考如何对待新文学、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等一系列关乎中国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此外这股热潮还沟通了中断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奠定了印度中国学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印度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5.
都市空间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以老年人经验为重的传统,转向崇尚青年人的创新力量,以及由乡土的以生产价值为核心转向都市的以消费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为与这个空间同生共长的"80后"创作繁荣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986.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闻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987.
白颖  费小玉 《理论界》2008,(7):132-133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日益繁荣的局面,其中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也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丰富多彩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灶神之妻》,浅析该作品中突显的中国传统女性和华裔女性移民如何打破称奇形成的沉默和隔阂,敞开心扉,成为彼此生活和心灵上的依靠和支柱。  相似文献   
988.
程玖  古大勇 《理论界》2008,(9):121-122
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鲁迅风”杂文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就“异”而言,“鲁迅风”杂文属于严格意义上自觉性的文学流派,而前者则是一个松散的并无自觉性的文学流派,因此,可以冠名为“后鲁迅风”杂文随笔。“鲁迅风”与“后鲁迅风”,虽一字之差,却不能混淆,两者共有之“鲁迅风”,昭显其同,而独有之“后”,则甄别其异。  相似文献   
989.
<咆哮了的土地>是蒋光慈的辞世之作,同时也是"红色文学经典"的开山之作.作者以其绝对超前的透视眼光和坚定不移的政治理念,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波澜壮阅的历史场面.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文本自身的美学意义;而是继"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启蒙之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文学政治启蒙的全新思维模式.无论是"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还是"十七年文学",只要我们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法则等诸多因素展开对比研究,都能从中发现它们模仿<咆哮了的土地>的明显痕迹.重新阅读这部中国革命文学的最早范本,正确分析"红色文学经典"的历史起源,既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重写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90.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