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29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358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春秋战国之际,在以大地产制为特征的"领主制经济"消亡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在战国至西汉初期阶段内,产生的是人均五口、户均百亩的小农家庭,尚不存在一个新的拥有广大地产的"地主阶级",君主官僚政体即建立于小农家庭基础之上,而非王亚南所言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基础之上。但在以后各个王朝阶段内,因君主官僚政体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国家土地买卖政策的松动及赋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社会分化与"地主阶级"却又必然产生,并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君主官僚政体国家政权与"小农家庭"和"地主阶级"关系的重构,君主官僚政体国家也最终成为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712.
在传统社会,"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至善的美德。但是,如果将"孝"人为地强化、泛化,则必将使其失去本义而发生扭曲。传统孝道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基石,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进入近代社会,进步思想家们把对孝道的批判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相结合,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实质。但是,作为"孝"的最初本义——尊老爱老,我们却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它,而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713.
"文化认同"是道教与中国封建王权的关系从原始道教时期的"对抗"转向神仙道教时期的"融合"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以礼度为首"清整北天师道、陆修静以"斋仪"改造南天师道、葛洪主张"外儒内道"以及陶弘景倡导"三教合一"主张等,为道教与王权达成"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夷夏之争"的磨合,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认同",由此双方渐渐走向了"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14.
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家"的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旧家庭被彻底解构,工农家庭浮出水面,革命大家庭真正形成.文学叙事中家庭赖以支撑的血缘情感逐步淡化,阶级感情逐渐取代家族亲情,但传统家庭话语系统仍是革命大家庭的通用规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革命大家庭只是代替传统家庭而非取消家庭的功能.  相似文献   
715.
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动的新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封建迷信及封建宗族活动的新特点。封建迷信活动的新特点是:带有现代的“科学”色彩,带有一定的群体性,同旧的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少数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封建宗族活动的新特点:操纵民主选举,渗入企业文化,抵触宪法和法律。治理的对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干部政治思想水平;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加强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建设。  相似文献   
716.
楼艳  包大为 《浙江社会科学》2022,(9):103-110+159-160
庄园所有权是用以描述封建社会早期大土地所有关系的重要历史概念。在经济层面,随着农业技术革新、人口增长和奴隶社会共同体的瓦解,庄园所有权成为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私产的最初形式,并且支撑着新兴封建贵族的政治权力。在政治层面,蛮族入侵、地域战争和改朝换代又催生了一批通过军功封赏而进入庄园主阶层的群体。庄园所有权从一开始就通过封建依附层级成为了联结早期封建政治和经济的重要纽带,并且成为早期封建政治权力得以展开的重要基石。但是,当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复苏,庄园所有权所对应的经济交往愈发缩小。而中央集权对于战争、地方行政、司法和税收的控制诉求,也逐渐激化了庄园主阶层和封建权威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物质和人口的解放,最终促使着庄园所有权及其政治依附体系走向了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717.
朱林方 《天府新论》2014,(3):135-139
家国同构的宗法一体化结构是中国古代王朝修复机制的核心机理,而唐宋之际宗法家族制却面临倾颓之虞,以范氏义庄为代表的新型宗族,以共有族产整合族人,兴办义学培养官员,克服了科举制下官僚身份的一次性和家产均分制下财富日益稀薄化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官僚士大夫的累世再生产和宗法家族的长存不堕,修复并强化了作为中华帝国根基的宗法一体化机制,使得宗族稳固地成为帝国秩序生产的载体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单元,并最终型塑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18.
曹正汉 《社会》2023,(5):22-55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719.
在16世纪中期的英格兰,为了挽救封建性收益,作为封君的国王成立了“监护与财产让渡法庭”,对其进行正规化管理。在一段时期内,法庭确实缓解了都铎王室的财政压力,但是机构存在的官员贪腐与引发的贵族不满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法庭的收入也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况且,法庭的成立正值英格兰封建制度难以为继之时,以加强王权的方式来恢复传统封建秩序的做法,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上层社会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英格兰封建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720.
太行山文书领域存在着大量"刘二姐栓娃娃"同题曲艺或小戏唱本藏品,其时间跨度自明至今约500年时间里,均有不同版本或艺术形式发现,具有历史悠久性。该现象广泛流行于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群众基础雄厚,具有地域广泛性。由此将这一现象首次归纳为"刘二姐现象"。通过对原始生殖崇拜、封建宗法制度及宗法礼教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深入解读,阐释了该现象赖以产生和盛行的深厚历史人文背景及其成因,从而确立该现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