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4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826篇
社会学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1 毫秒
41.
42.
冉杰 《江汉论坛》2022,(12):127-134
从广义的法律论证理论角度看,西方学界主要从德性伦理学理论和人文主义两条路径来解决法律决策的程序正义标准问题,但前者不能满足法律论证程序标准的公共性要求,而后者能够确立但不能证立法律论证的程序正义标准。通过变造现有德性伦理学理论而得到的德性法律论证理论认为“事实—价值—共同善”是价值选择行为的结构,人类繁荣是法律论证的最高依据,而人类繁荣有其必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德性法律论证理论致力于克服人文主义和现有德性伦理理论的逻辑困难和公共性问题,能够确立并证立法律论证的程序正义标准。因此,可以依据德性法律论证理论的基本立场,尝试建构起法律论证的程序正义标准。  相似文献   
43.
钱锺书《管锥编》读《毛诗正义》,是别具一格的以诗解《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探讨了钱锺书先生尊旧解而出新意的研究手段、设身诗境探幽发微和多诗合观及平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都只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客观事物的伦理意旨,因为儒学的本质是修身为本的为政之学,其主旨是不可能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所以儒学的盛行尤其是理学在明代的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德性、中道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阐述,对他的幸福观作了一次梳理,以期其德性幸福观能对人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6.
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治学,经历了一个"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这正好体现了明清之际学术转变第一阶段的"尊朱辟王"趋向.张履祥对王学有深刻的批判,指出王学有骄吝诳人、阐扬异教、直捷径省等弊病,认为陆王之学在学术史上可谓"霸道之学".作为清初辟王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吕留良、陆陇其等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7.
德性: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和内在准则的优良品质。行政人员内含的德性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当前则表现出稀缺性的特点。为确保行政管理中德性资源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可通过社会建构和个体自塑两种途径对德性资源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48.
论当今大学生网际德性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 ,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和裨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际德性 ,已引起了伦理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9.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在婚恋文学中表现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50.
作为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品质和实践活动的表征,德性崇尚善良的意志倾向、适宜的行为方式和崇高的情感,并以此来创设个人和整体的意义和价值。坚定的德性操守,能有效引导人们的价值趋向、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培育人们的理性自觉。在个体德性的外化过程中,德性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