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与明代节日生活相映照,《金瓶梅》主要叙写了诸如社会交往、祭祖礼神和娱乐狂欢等节日民俗生活内容,它们表现出家庭化、形骸化和浓厚的食色倾向。在艺术上,《金瓶梅》的叙述者运用"在场"与"缺位"的艺术手法,发掘节日的象征意蕴,并通过"反复"与"不平衡"手法揭示人物及其家庭的变化。《金瓶梅》的节日叙写在小说史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对"先例"的继承与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叙写的范式,对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它也是我们从局部审视小说史变迁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2.
中国现代小说史"历史客体"的"虚构性"、"差异性"与"流变性"并非分析述史对象的终极法则,而是一种"重建"历史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当前策略".作为当前一切"重写"与"重评"的主导原则及其操作方法,结构观念的"开放性"、情节手法的"本体路线"与话语方式的"兼容"原则正是迈向中国现代小说史"巨构"之作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83.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小说史研究在小说史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编撰方式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新世纪,必须在观念创新,重视文献,深入专题以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才可能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4.
赵瑜 《中外书摘》2010,(1):69-70
许广平和鲁迅相识于1923年10月,当时,鲁迅刚刚接受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的邀请,在该校兼任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85.
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著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观在内的编撰模式流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86.
海外学者对丁玲的介绍和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海外的丁玲研究更是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其中,夏志清、梅仪慈和颜海平最具代表性。夏志清:从政治二元立场出发评论丁玲在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夏志清先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在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举奠定了其在海外汉学界的权威地位。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丁玲并没有被列入专章来论述,只是在《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和《第二阶段的  相似文献   
87.
小说史并不是文本按自然时间顺序的排列 ,它需要建构 ,其依据只能是小说的特殊性 ,小说的特殊性在于其叙事性 ,小说史的一个时期就是由叙事惯例和规范体系构成的时间的横断面 ,在某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惯例和规范 ,这时就必须抓住其支配性规范。  相似文献   
88.
作为文学与历史的奇妙结合体,文学史自始至终都将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主观与客观、史实与史识、全面与片面、高雅与通俗以及过去与当代等诸多矛盾体中.唯有从整体上考察这些矛盾体,才有可能找出文学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89.
曹振华 《东岳论丛》2023,(9):41-53+191
鲁迅研究领域不乏公众感兴趣而长期未曾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主要因本领域只关注宏大叙事的思维习惯所致,有些论者却归因于“神化”鲁迅的政治需要而为贤者讳的护短。《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和鲁迅与顾颉刚的交恶就属此类,世纪之交由顾颉刚著作出版再度提起并引起关注。实际上就事件发生、发展到事实上结束的过程看,“抄袭”案在其发生之时就已结案:顾颉刚和陈西滢尽管私下、公开都断定鲁迅抄袭,但他们自始至终只有“剽窃”“蓝本”之类含糊说词,拿不出充分必要的证据。如此,当时的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小说研究领域自然会有公论。“抄袭案”之所以发生,表面是私人事件,实则是“女师大风潮”中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的两派斗争。将其看作个人恩怨,从顾颉刚和陈西滢一面的确如此,顾颉刚之“告陈通伯”鲁迅“剿袭盐谷温”,目的不是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规范,而是帮朋友攻击论敌;陈西滢对鲁迅的人身攻击,是为暗护凌叔华。从鲁迅一面则更多体现公心:鲁迅是从私人事件观察社会人心黑暗,将论敌射来的暗箭用作反击利器,帮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打赢一场硬仗,同时洗刷冤枉、维护了个人名誉。鲁迅的反击,其动机、目的和效果都非仅限于私人恩怨,而是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90.
韩南的《金瓶梅》研究,奠基于其自身的学术兴趣与他所处的学术环境。他的成果,展现出一种学术本位、文学本位的研究特色,从《金瓶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的讨论出发,对《金瓶梅》的版本、素材来源等,进行了饶有成效的考察。他的研究,是以细密的文献考据和整体性的理论思维、历史思维相结合为特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