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2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管理学   180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09篇
人才学   1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44篇
理论方法论   461篇
综合类   7095篇
社会学   668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562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857篇
  2010年   933篇
  2009年   854篇
  2008年   979篇
  2007年   735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678篇
  2004年   661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台湾"新世代"作家创作的抗日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较于老一辈本土作家,"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不再局限于"日据"台湾题材,而涉猎到大陆的抗日战争和南太平洋战争。而与大陆去台作家相比,"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已基本不带反共色彩,更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和赢得两岸读者的认同。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现代派灵活多变乃至诡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2.
在李渔创作的三十篇话本小说中有四篇情节新奇,于是将之改编为传奇.按照传奇生旦排场的要求,李渔对部分话本的主要人物作了调整和改写,重新确立了男女主人公.基于传奇篇幅和容量的增加,李渔采用双线结构,补写了部分情节,又从舞台艺术效果出发,设置了新的戏剧冲突,增写了武戏.根据戏曲集中性的特点,李渔将话本中人物进行了删减与合并,减少出场人数,压缩故事时间,形成了其戏曲改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3.
鹿港经验是李昂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在作者的地理书写中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轨迹和多重的艺术特质。在李昂的青春期创作中,鹿港经验主要表现为对古老传统的反叛和突围;随着创作深入,作家超越单一的批评层面,在鹿港经验中融入转型期社会的现实图景;成年后的李昂,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冷峻观照不同文化碰撞中鹿港女性的双重生存现状,使得作品中的鹿港经验能够在开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有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4.
赋体文学与小说两种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近五年来,研究者们对赋体文学的客主问答叙事体、反复敷陈的铺叙手法、“遂客主以首引”的结构方式以及“卒章显志”的讽喻功能及题材等方面与小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探讨了俗赋中存在的叙事要素与小说的关系.同时认为古代小说中赋作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小说的叙事模式,而且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赋与小说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但很大程度上还缺乏理论引导,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传统的理论,因此在研究深度上还有欠缺.  相似文献   
125.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26.
2 0世纪 9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 ,从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召唤到对城乡对立格局中的不平等关系的追问 ,从对乡土人生的皈依、亲和到对乡土文明所内含的现代普适性的注目 ,从对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引导现实超越的可能性的探求到对抵御异化的生命神性的崇仰 ,其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向性。其对自足乡土人生的多向性探求 ,大多是以其理想主义的乡土封闭形态为基础的 ,因而在其理想主义色彩的背后 ,有着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7.
俄罗斯形式主义和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批评家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而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更是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剖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体裁、地点、视角、人物塑造和情节,不仅为研究爱伦·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能更清晰地看到爱伦·坡对哥特小说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尝试着解读王德威编选的“三城记小说系列.台北卷”《微雨魂魄》,旨在揭示跨世纪台北小说的丰富、复杂、暧昧与多变的特质,并以小说作为镜像,打量台北的表情,触摸台北的心跳,期待着两岸文学取得共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9.
黄世仲是清末新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 ,他先后主办过多种小说报 ,创作了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 ,其数量在 1 6部以上[1] 。同时他又是新小说理论的倡导者 ,在清末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政治背景复杂 ,长期以来对其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甚少 ,本文拟作粗浅探讨 ,以抛砖引玉 ,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0.
战后 ,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本文通过探讨战后文学的社会背景 ,阐述其特点 ,试图让人们了解面对战后日本的社会现状 ,文学家们曾艰难地用自己的理想去找寻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