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9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汉明帝尊师     
桓荣是太子少傅,是汉明帝刘庄的老师,刘庄做太子时,年逾八十的桓荣给他讲《尚书》。明帝即位后,仍尊桓荣以师礼。他还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他还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桓荣有病,明帝都派人慰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相似文献   
62.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诰,它全面分析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本文诰所涉旨在告诫周文王要“敬天保民,明德勤政”,惟如此才能使周王朝的统治长久稳固。《无逸》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周初其他文诰一起构成了对君臣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3.
论《尚书》重言词中的语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言词是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源头文献《尚书》重言词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探求其联系,以期为汉语重言词的研究提供早期语料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4.
《尚书》首先强调的是君王之德,并要求“德纯一”,力戒“三风十愆”。并提出了君王之德与治政养民的辩证关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揭示了“慎徽五典”、“明德慎罚”等实施“德治”及法、德相济的几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5.
朱熹对伪《古文尚书》提出有价值的考辨意见 ,这对后世的《尚书》辨伪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又推重《古文尚书·大禹谟》 ,对伪古文既疑且用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6.
本文全面考察了《尚书》敬语的分布与类型,阐述了《尚书》敬语的功能与影响,指出了研究《尚书》敬语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正>乾隆皇帝闲着没事,到圆明园耍;耍起来也不尽兴,便弄园内的珍奇宝贝耍;翻箱倒柜地找宝贝,发现不对劲,有好几件宝贝被贼偷去了。乾隆气得吐了第一口血:哪个贼胆大包天,敢来偷我皇帝老子的东西?不像话!乾隆心情大坏,着实发了脾气,召人查案。查案的人脚不点地地来了。很快案子破了。这倒不是乾隆英明,也非手下能干神勇,而是作案人太没技术含量:除了家贼,谁来偷?偷技达到偷皇家水平的,很多,但胆敢偷皇帝家的,几乎没有。皇  相似文献   
68.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合作。  相似文献   
69.
自1991年欧阳健在《〈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兼论脂砚斋出于刘铨福之伪托》中提出脂本不能构成程本以外的一种系统,脂砚斋只是同治年间收藏家刘铨福的化名这一观点以来,他又陆续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对脂本、脂批及脂砚斋其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脂本只是后出的伪本,程本才是真本;脂砚斋是为了迎合胡适“观念”而出现的古董商人,等等。欧阳健的“辨伪”脂本研究结论目前在红学界受到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70.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持怀疑态度,并有所论证。直到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古文二十五篇是魏晋时人伪造的,从而解决了这桩千年疑案。《尚书古文疏证》对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