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文章欲从《歌代啸》的署名虎林冲和居士入手,来考证晚明杂剧《歌代啸》的作者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论证,最终得出:虎林冲和居士当是徐渭,而《歌代啸》的作者应该就是徐渭。  相似文献   
12.
居士佛教在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甚至对出家人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是怎么看待居士佛教的呢?本文将分析太虚大师对居士佛教的护法、弘法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改造,如太虚对佛化家庭、佛化青年的重视,对居士佛教弊端的批评。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与改造都体现在他的正信会组织理念中。此外,太虚对近代僧俗争端的看法是他居士佛教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意.另有人认为欧阳修主张排佛与为幼子命名为“僧哥”(“和尚”)的行为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民俗来解释,因为民俗中自古就有以贱命为名,取其好养活之意.可以说,欧阳修并非“好名而欺心”,其佛教观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祁彪佳在明末曲坛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戏曲论著<远山堂曲品剧品>虽然受到了一些重视,但他本人以及他的戏曲活动却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在广泛搜求各方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术界以寓山居士为释湛然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鱼儿佛>杂剧的改编者寓山居士就是祁彪佳,并进而考订出祁氏改编此剧的大概时间和背景,对祁氏的戏曲活动和创作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尝读永丰欧阳公《稽古录》言:物常聚于所好,而得于有力之强。好古博物,摩挲前人之手泽;寻章考据,探究现实之传承。幕奇嗜癖,拯危继绝,慨然俯仰恍如旧游梦寐。何时起,收藏遂近铜臭,则若经手浮光至俗矣。余以为:藏者之意义在于存民族文化之掠影,启无知愚昧之先声,与时俱进,百折不挠,亟思所以收之,谓之旨趣所在。吾乡谭慧字启慧,号谭今居士,西江洪都人也。因仰晋逸之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吐属如流  相似文献   
16.
17.
《全清词·顺康卷》第13册第7368页:"黄坦,字朗生,号省菴,山东即墨人。明侍御镜岩公长子。副榜贡生。官浙江浦江知县,洁己爱民。后辞归,不再出。里居澹泊,自号秋水居士。弟塽、垍,皆善诗词,多有倡和。年八十余卒。有《紫雪轩诗馀》。"谓黄坦是镜岩公黄宗庠长子,不确,应是黄宗昌长子。《同治即墨县志》云:"黄坦,字朗生,号惺菴,宗昌长子……由副贡令浦江,洁己爱民。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居士佛教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佛教的终极关怀是世间,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佛法的修炼来解决世间基本问题,出家修行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世间法而不是出世间法.中国居士佛教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居士佛教将是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唐寅1470年出生于苏州,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吴县人。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希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七百八十六卷)。其父为商,唐寅自幼聪明颖悟,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师从文征明父亲文林教导,由此结识苏州士绅及文人,认识了沈周、吴宽、祝允明等。年轻时"为人放荡不羁,志  相似文献   
20.
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宋代 ,文人士大夫多用“居士”名其别号 ,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宋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宽松、舒适的 ,但受到的思想束缚和精神压抑又是沉重的。文人士大夫们既不想失去世俗的享乐 ,又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便需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而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由“形隐”向“道隐”的精神化转向、儒释道三教义理的统合及禅宗世俗文化倾向的增强 ,正适应了宋人的精神需求。于是 ,宋人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 ,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仕隐观 :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 ,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当日文人士大夫纷纷以别号“居士”相尚 ,即是这种处世心态和行为模式的典型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