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14篇 |
免费 | 170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2篇 |
劳动科学 | 58篇 |
民族学 | 183篇 |
人才学 | 158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963篇 |
理论方法论 | 329篇 |
综合类 | 4846篇 |
社会学 | 874篇 |
统计学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152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648篇 |
2013年 | 523篇 |
2012年 | 639篇 |
2011年 | 659篇 |
2010年 | 646篇 |
2009年 | 655篇 |
2008年 | 755篇 |
2007年 | 577篇 |
2006年 | 430篇 |
2005年 | 416篇 |
2004年 | 363篇 |
2003年 | 319篇 |
2002年 | 324篇 |
2001年 | 281篇 |
2000年 | 219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23):44-45
在拜读余秋雨散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厚重感和平静的心态,余秋雨的散文普遍是对山水以及自然等情怀进行的抒发,使得我国文人骨子里那份情怀和文人品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余秋雨本身本身就具备了相应的历史深度,更是具备了一个学者应用的高尚情操,可以充分感知到我国文人的优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2.
作为一名新闻播音员,不仅代表了个人形象,也代表了电视台形象甚至国家形象,所以更应严格自律,在工作以及生活中作出表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是新闻播音主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社会责任感的实现首先需要有规范去约束播音主持的规范,不仅仅指语音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3.
114.
近年来,各级党委曰渐重视办公室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应当以“镜”为鉴,进一步加强党委办公室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塑造党委办公室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15.
企业形象管理是企业统一识别系统,确立形象标准,诚信创新,打造特色,和谐经营关系,提升企业整体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6.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116-126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7.
118.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119.
Chang Yuli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2):179-193
本研究采用符号学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妇女》、《家庭》、《女友》、《时尚·Cosmopolitan》四本中国女性杂志刊载的五个当代中国女性人物故事,得出铁姑娘、贤内助、时尚女三种女性形象类型。检视这三类女性形象的深层意义,可以发现它们事实上蕴含了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片面价值观的社会迷思;同时,它们也在鼓励女性参与父权体制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0.
印度的中国形象建构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西方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学界就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显得有些冷清。这在目前中印关系日益升温、中印文化交流逐渐增多的时代语境里显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