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屈原是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艺术手法方面,杜诗深受屈赋的影响,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论证法,对杜诗中与屈赋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认为,杜甫有着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追求,在其创作中对屈赋有多处直接的运用和点化,屈原的人格精神、文化心态也对杜甫产生了影响;杜诗受到《离骚》等以比兴手法表达丰富感情的创作影响,屈原首以男女喻君臣关系,用自然界的动物花鸟表达美丑好恶,杜诗在意象的选择上以屈赋为基础,但扩大为自然万物都可以拿来做象征的意象;杜甫部分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可见屈赋浪漫主义手法的影响,与其一脉相承,屈赋的浪漫主义通过幻想和神灵世界描绘出了瑰丽奇异的画面,又通过热烈奔放与执着追求理想信念来表现,杜诗也通过奇特的想象来构造虚幻世界,但形象往往有现实人物的身影,并富有乐观开朗和浪漫的情思;杜甫的一些诗歌创作继承了屈赋的悲秋主题,杜诗中频现枯木、秋雨、秋风等意象,悲愁主题的诗歌创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屈原,杜诗充实并发展了这一主题并在其基础上扩展了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陶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对屈赋中“ABB”结构产生的源流、应用的状况作了历史考察,并分析了这一结构的修辞意义在于显示加倍描写的功效和增强诗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从“诗言志”到“发愤以抒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其中《周礼》中的“六诗”和《诗大序》中的“六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屈原“发愤以抒情”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司马迁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发愤以抒情”的文艺思想,司马迁以后,继续运用“发愤说”考察中国文学实绩的是刘勰。延续司马迁、刘勰等人的余绪,屈原“发愤说”的文艺思想受到后世的普遍关注。真正拓展“发愤以抒情”内涵的是韩愈和欧阳修。在遵循屈原的思想路线时,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的理论主张,欧阳修提出了“诗先穷而后工”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4.
李金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8):156-16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屈赋批评 ,对汉人成说多有继承 ,也有对汉人成说具体深入的发挥 ,然而更多的则是在批评角度和具体看法上的新变和创新———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批评 ,重视对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 ,而不是像汉代那样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批评和道德伦理批评。屈赋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所表现出来的上述新变和创新 ,实则是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发展到本阶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杨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2)
由深圳大学文学院和中国屈原学会主办的"2009年中国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于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深圳召开.在深圳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文学院党委书记沈金浩教授的精心筹备以及师生的共同协作下,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邹戈奔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时势弄人更弄文。人生际遇的相似,使柳宗元与屈原,虽处异代,却息息相通。在柳宗元的辞赋创作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都受到了屈赋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18.
屈原特殊的身份注定楚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其作品的基调。屈赋中的诸多意象因为方位的不同,寄寓了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不同的感情态度,尤其是东西方位意象群,反映了屈原的不同文化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尴尬与艰难选择。在这些意象里寄托了屈原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旧风俗的否定,对楚国旧势力的批评和对美政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假象尽辞"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反抗斗争的不息精神和充满信心的复仇心理,展示了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突破儒家诗歌批评的框架,运用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考古学、神话学等学科的观点方法,从屈赋生命意识不断演变的角度对屈赋诗歌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旨在说明屈赋诗歌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激烈复杂的社会矛盾,包容着丰富多彩的上古文化现象,同时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不倦探求.诗人充满矛盾的生命意识折射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上,形成了诗歌纠葛冲突而又持续前进上升的内在生命运动.诗人正是在对现实和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实现了精神的最终升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