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多元共生:北宋诗坛非主流体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西昆体、险怪体、耆英体、太白体、后白体、词体、非坡非谷体等,无疑属于北宋诗坛的非主流体派.这些非主流体派在主流体派所掀起的时代审美主潮之外,保持小群体审美的独立性,从而使诗坛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形态.非主流与主流体派间或者平等和谐、互相渗透,或者不和谐甚至对峙争鸣,构筑出诗坛多元合力或互补共生的复杂无序原生态.  相似文献   
132.
吕进 《江汉论坛》2001,(10):75-80
物以类聚,诗以刊分,是台湾新诗发展史的一个显著特点。一部台湾新诗史就是台湾诗刊史。《葡萄园》就是一家重要诗刊。这家诗刊不仅在面世后的近40个年头中从未中断过,更为引人瞩目之处是,它从创刊起,就从理论和创作两个向度上提出、实践和坚持了自己的“健康、明朗、中国”的现实主义诗歌路线,对台岛新诗美学颇有正面建树,对当今的大陆诗坛也颇有借鉴价值。《葡萄园》理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离开这个重要诗群,对台湾新诗近几十年发展的评价将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3.
青海高地独特的地域风貌、生存背景和文化建构使青海诗歌葆有了高原独特的韵味与生命魅力。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锋诗等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作旋风此起彼伏时,青海诗人创作上的坚守使他们的诗歌更多地保留了一种精神的重量与艺术尊严,使诗歌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相似文献   
134.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是社会发生大"转型"的时期。此时诗坛,各派悉数登场,理论纷呈,"百家争鸣"。在新旧政体、新旧文化互相纠缠和相持斗争中,光宣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彷徨、萧索与孤寂,历经复古与革新的锤炼,在诗坛上呈现明显的"过渡轨迹"。有对传统"治情"模式的执着回归,有对孤独重"我"的情感觉醒,还有中西思潮下对情感的大胆突破。对光宣诗坛情感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光宣诗坛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由古典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5.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相似文献   
136.
《江西社会科学》2018,(2):95-101
光绪十六年(1890)陈三立漫游武昌,结识张之洞幕府文人群体,诗风由早岁寓居湖湘时的浪漫绮丽转向严谨涩硬。后来陈三立避居苏沪,研磨诗艺,其宗宋之风得以确立。因祭扫祖茔之故,他每岁必往返苏赣数次,江西籍诗人借此契机多向其求益诗学,其亦乐于大力奖掖后进赣地诗人,掀起清末民初江西诗坛诗学创作新高潮,晚近江西诗坛诗风遂由崇尚汉魏六朝转而推尊杜、韩、苏、黄。陈三立以其不囿唐宋的诗学思想指导后进赣籍诗人,开启了近代江西诗坛新面貌。  相似文献   
137.
臧克家先生为中国诗坛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他的新诗创作对当今诗坛仍有深刻启示。一、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始终坚持一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二、以情为主的创作主旨,多种多样的抒情方式;三、广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虽有侧重,但不偏爱。这些,都值得当代诗人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8.
韦庄诗地名人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的著名诗人,他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翁方纲在《石洲655∥濉⒏V萃跸缺彩砹端透V萃跸缺材瞎椤吩?韦庄在豫章遇到一位及第的进士王某,王某第二天三年的状元是薛迈,不错。可为什么偏偏是咸通三年呢?难道诗中的这位薛先辈不会是别的年份状元,不可以是咸通五年、咸通八年?查《登科记考》,从大中元年起(公元847年,韦庄11诗题称薛耽为常侍。常侍是指经常在皇帝身边的人。《唐六典》卷九曰:“(中书省)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凡册命大臣…  相似文献   
139.
刘延陵是五四时期的著名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译介、新诗园地开拓、青年诗人培植诸方面均有积极贡献。五四时期和30年代的诗作,以其内容的新颖和风格的别致,在新诗坛产生过广泛影响。文章对刘延陵的新诗创作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依据信件、访问和史料对其生平作了真实记录,纠正了某些模糊不清的记述(如留学的国度、时间等),全面展现诗人在中国新诗坛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40.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12,(4):165-171
“遗民诗派”、“雪堂雅集诗派”、“延事占诗派”与“铁崖乐府诗派”,是活跃在元代诗坛上的四大诗派。“遗民诗派”由金遗民诗人与宋遗民诗人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他们一方面于宗唐中讨生活。一方面则反复吟咏着亡国之恨与遗民之哀。“雪堂雅集诗派”与“延祐诗派”为元代中期诗坛的中坚.在“转而学唐”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元末以杨维桢为首的“铁崖乐府诗派”,以“力复唐音”与“宗唐复古”为己任,使得“古乐府”的创作在当时成了一种风气,并于明初诗坛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