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1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538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刘明1978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博士,师从卢禹舜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山东青年美协理事。"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的"意"也即象外之意。追求"形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立象尽意",同时又"得意忘象"的二律背反方式,获得那被庄子称作"象惘"的大道虚空本体。在刘明的山水画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得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古意"的同时,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最终达到二者兼顾的境地,这绝非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942.
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方美学吸收了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资源 ,已经实现了由古代的客体性、近代的主体性到现代的主体间性的转变。中华古典美学没有经过主体性的独立 ,在前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的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基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及主客同一的哲学。它表现为感兴论 ,即认为审美不是主体认识客体 ,也不是主体创造对象 ,而是外物与自我的互相感应。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对话、结合的关节点是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现代化必须吸收现代主体间性、改造古典主体间性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43.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944.
茶壶·故事     
正说起提梁壶,那就不得不提到苏东坡。传说提梁壶最早出自于宋朝大学士苏东坡之手。苏东坡晚年弃官闲居蜀山,不但恣意妖娆旖旎之景,还忘情吃茶品茗之间。蜀山之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的「碧泉好水」,还有国内争求的「紫砂壶」。这三样圣物齐聚于此给不得志的苏东坡平添了怡然自得、物我皆忘之感。但苏东坡却仍然感到美中不足。究其原因乃是紫砂壶容量太  相似文献   
945.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在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相似文献   
946.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947.
郑珍绝大部分山水诗中的山水意象呈现出雄奇险怪的审美特征,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内心所激荡着的不平之气,但郑珍的忧国忧民思想有其局限性.他人生坎坷,但仍有其政治追求.他深受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等传统思想的浸染.这决定其仍有固守传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948.
禅宗有一句著名的禅语:"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句话与其说是禅宗哲理的经典智慧,倒不如说是一个有色地质工作者常年奔波于山水之间,与千姿百态的"山水"打交道,通过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凭着他的一双慧眼和执着精神,使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大山变成支撑河南省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使埋藏在大山底下的泥土沙石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49.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0.
山水田园诗从先秦两汉时期开始孕育萌芽,发展到了唐朝,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王维成为这一诗派当之无愧的诗坛盟主。发展到了宋代,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又一次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巅峰,取得了难以企及的成就。本文主要概括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方面一脉相承的相同点,着重探讨二人在题材范围、艺术风格、创作立场和角度三个方面的不同,并浅析造成二者不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