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钱南扬先生是学界公认的南戏研究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他最早从事南戏研究,以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南戏研究的学科基础。其南戏研究持续半个多世纪,涉及各个方面,在作品校注、曲文钩沉及史论方面皆有建树,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南戏研究学术体系,由此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对南戏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2.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考古发掘出36000余枚秦简,其中有洞庭郡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洞庭郡,即楚国洞庭郡和秦王朝的洞庭郡,从秦简中的相关洞庭郡文字和地理位置进行了分析,洞庭郡的郡治就在里耶,最后还对秦洞庭郡的格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3.
《岷州卫建城碑文》与《二郎山铜钟铭文》为考证明代岷州卫、洮州卫的建制、规模、历史提供了绝好的证明。岷州卫不是从岷州千户所升置而来,洮州卫也不是从洮州千户所升置而来,这在正史中并未说明。《二郎山铜钟铭文》还对西固城千户所、礼店千户所的设置均有订正。  相似文献   
194.
现代人对“象德”的理解侧重作品功能论的方面,强调乐符合道德、体现道德;古人对“象德”的理解侧重接受功能论的方面,强调以乐为媒,民之行对君之德的法象,以象致德。其实,“象德”还有本体论和创作论的方面,前者强调乐就是“象德”,后者强调使德成象(使德外显为一系列符号)。由此,构成了一个以“象德”为核心的乐论系统。  相似文献   
195.
本文对里耶秦简J1[8]134、J1[16]5、6三枚木简简文进行研读,指出:“故荆积瓦”中之“故荆”称谓,具体反映了秦始皇二十六年楚被秦灭,秦官方文书中已称新亡之为楚为“故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同时与文献所载秦灭楚战争进程相吻合;“巴、南郡、苍梧”连称表明,至迟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苍梧即已为郡,抑或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定荆江南地”时始设;“兴徭”令的发现,反映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耕战”政策,秦始皇时仍得到贯彻执行,这有助于对既往秦之徭役制度的认识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6.
关中地域历史文脉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关中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出发 ,分析了西岳华山、西镇吴山、黄帝陵、历代帝陵及古都等要素之间的势位 ,重新认识了关中地域历史文脉所展示出的华夏民族古老的生命文化信仰、先民聚落结构及其所孕育的哲理观念。在此基础上 ,对关中的历史文脉作了进一步的研讨 ,提出了“祖陵·祖山·祖都”为一体的“祖地结构”说 ,明确了关中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7.
苏轼佚诗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虔州诗--<访田辟未遇>、<九十九曲水>2首,<全宋诗>和<苏轼诗集>失收,实为佚诗;苏轼的度州诗可能还不止这些,进一步发掘并补订苏轼虔州诗,对全面认识苏轼中晚年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研究宋代文化,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对岳麓秦简“毋夺田时令”的分析,认为“中县道”是内史辖县道,“春秋试射”是县吏召集黔首参加的射术教学、演练和考核。“毋夺田时令”规定了两事项,分别需要和相关律令条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9.
刘荣 《东方论坛》2015,(2):33-36
《读通鉴论》是王船山的重要著作之一,但该书在正式为学术界瞩目和研究之前曾经历了相当曲折和漫长的问世及流播的过程。是书在写成后的一百七十余年,即19世纪60年代中期,才得以正式出版问世;其后便脱颖而出,迎来一段昙花一现般的绚烂光华,在半个世纪里为世乐道和追捧;20世纪30年代起才以寻常的姿态正式走进学人的世界。通过对《读通鉴论》一书的考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理解这本著作近百年来被研究的历程,亦差可见出船山著作整体上被发现与赏识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00.
1899年2月19日,汪康年获知林译《茶花女》在福州镌板的消息,在高凤谦的帮助下,他以40元现金和价值约60元的书报获得了林译《茶花女》的印售权及原书板,并于同年5月4日或稍后获得该板校本,只用了不到22天,汪康年就开始以昌言报馆的名义和网络销售铅印的《茶花女》。林译《茶花女》大规模快速传播自汪康年铅印始。铅印本《茶花女》的风行和得到的赞誉使林纾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为他最终成为晚清小说界之泰斗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汪康年铅印林译《茶花女》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