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52.
美与丑相依     
寻找美,不一定要去玩味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一定要去考量维纳斯的断臂,你可以找一只非洲蟑螂,耐住性子盯着它看上几个小时,你会如同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一样慨叹:美就在丑的硬壳下。  相似文献   
53.
丑在美学史上从遮蔽到解蔽,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由于西方20世纪社会与哲学发生深刻变化,丑升华为文艺的审美对象。中国处于转型时期,从先锋文学开始,丑得到张扬,这对打破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但在价值失范的当下语境中,过度渲染丑会影响我们对价值规范的重建。  相似文献   
54.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55.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奉.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践行中所显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契合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6.
陈桂枝 《阴山学刊》2001,14(1):11-15
古人有“崇祀高禖”以求子的习俗.《诗经》中的《大雅  相似文献   
57.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被当时认定为丑的艺术,而就是这些具有先锋性的丑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艺术的进程。历史证明,丑的艺术的出现和适时恰当地审丑是有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的。然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丑化泛滥(这里姑且称之为泛丑)的尴尬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评判呢?  相似文献   
58.
《庄子·秋水》是古文名篇,开头部分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和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云云。句中的美和丑在文中意义重大,但选者在注释时常将其忽略不注或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忽略不注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美丑在文中的真正意义,而释为美景和鄙陋、见识短浅则有误。其实,这里的美丑应是与大小同义。将美丑训为大小才符合《庄子·秋水》一文的意旨。  相似文献   
59.
王弼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诠释为本体论,确立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主旨。以无为本的原则最终落实为政治上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同时也导致了息末与举末的矛盾。对此矛盾学界提出了多重解决视角。文章在述论学界观点的基础上,从文本的思想与诠释者思想的区分,以及思想义理的层次性区分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0.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与“真”对立的是“伪” ,即奸诈、巧伪 ,而不是“假” ,“假”另有正面的意义。“丑”亦不与“美”绝对对立 ,“有心而恶”的丑且恶者 ,方与美与之对峙 ,“无心而恶”的外形丑者 ,则有转化的可能。审伪、审丑均需辩证而观 ,不否定“伪”有人为制造之义 ,但与表现人的真性情的文艺创作相抵触 ;美与丑之间有“遇合无常”之变态 ,与人们各自不同的爱恶之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