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性格     
冯晓虎 《社区》2011,(8):62-63
伟大国家,是那些经历过历史最低潮,甚至亡国,却总能够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私修史书中,有大量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历史评论,从君臣责任到制度反思,史家从不同方面反思明亡教训,这成为明末清初私家修史一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慎明 《中华魂》2014,(5):55-59
第一集政治"改革"与多党制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最高领导人。  相似文献   
14.
李慎明 《中华魂》2014,(13):57-62
第四集外交"新思维"与"和平演变"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在一本著作中写道:"谈论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突然神秘死亡的案子而不考虑谋杀、死亡事件是否存在着特殊反常和预谋一样。"~①在"和平演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世界首先是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诋毁和丑化苏联社会主义,削弱和对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王小刀 《经营管理者》2014,(12):104-105
我最近经常在想,凡是喜欢四处游玩的耍家,一定也是个经典杰出的吃货—比如我的朋友庞文和小龙,他们总有大把的时间和闲钱用美好河山营养着他们的见识阅历,用美味佳肴营养着他们的肥肠毛肚,真是懂得内外双修的行家。  相似文献   
16.
王蕾 《中华魂》2012,(16):52-54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生活的年代,正值宋室南渡初期,张孝祥心怀亡国之痛,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张孝祥的词作多慷慨朗逸之风,为后世称道为"豪壮典丽"。毛泽东也很爱读张孝祥的词,1961年,他专门给身边工作人员写了一个批示,请他们找来张孝祥的词集《于湖词》在内的几本集子,击节沉吟。这首《念奴娇·过洞庭》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最为世所称颂",是张孝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很早便敏锐地意识到朝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虽并未去过朝鲜,但一直密切关注着朝鲜内部发展动态及其与中国乃至日本的关系演变,并写下诸多关于近代朝鲜历史发展的文章与诗作,分析朝鲜灭亡的原因,惋惜其历史文化的湮灭,以提醒中国须警惕亡国灭种的危险。同时梁启超“朝鲜亡国历史”系列作品纷纷被介绍到朝鲜,影响和鼓舞了近代朝鲜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拯救民族危机的战斗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产生的南朝刘宋时期,正是佛教从边缘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时候.其编纂者们大多崇信佛教,其所述人物,多与佛教关系密切,甚或直接为佛教僧侣.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崇佛士人和佛教僧人的群像,艺术地再现了佛教在东晋时期的活动状况,对后来《僧传》的撰写,尤其是僧人形象的生动描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后人在评价梁武帝的亡国灭身时总是要把它与他的崇佛举措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必然关系,正是崇佛过度才导致了亡国灭身.从治国理念、币值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梁武帝崇佛不一定亡国的观点,认为梁武帝的亡国灭身实在是其晚年治政的昏庸和其子萧绎的勤王不力造成的.梁武帝亡国灭身与崇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20.
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