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742篇
劳动科学   136篇
民族学   214篇
人才学   135篇
人口学   64篇
丛书文集   1250篇
理论方法论   351篇
综合类   2652篇
社会学   603篇
统计学   12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本文以赤峰地区古代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演变历程为主干,通过翔实的实地考察,从赤峰岩画的制作时间、内容、作者以及其中蕴涵的宗教信仰的演变,对赤峰地区遗留的史前岩画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旨在理清赤峰地区史前岩画这一原始艺术奇葩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及其具体含义的脉络。  相似文献   
52.
53.
《周易》的圣人崇拜思想 ,既有积极作用 ,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必须在新时代加以转换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较为详细的资料考证了《过山榜》的内容、发放时间、发放者、发放原因等问题,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5.
“神道设教”一词最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教化形式,它却是十分久远的,可以说它与鬼神观念的出现同步。原始时期,世代相传的敬神事鬼的形式中就包含着神道设教的意义,但并非由统治者命令所形成,而是社会习俗的表现。商周时代众神所在的“天国”观念的发展使得神道设教有了更强大的思想背景,“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神道设教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将“神”内化为人自身的精神。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神道设教的思想基础。然而,神道设教仍然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主流。儒家学派将神道与礼俗融汇,这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6.
计划生育政策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近年来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问题颇受关注。本文将以扬州市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计划生育困难群体的问题和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社会扶助对策。  相似文献   
57.
在理性的语境下解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镜化缘>,一方面扭曲了固有的鲜活灵动的审美旨趣,另一方面遮蔽了艺术思维与人类思维的血脉渊源.因此,只有把<镜化缘>放到中国诗性智慧的独特语境下,才能使文本凸显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生命一体化的哲学维度以及女性崇拜的原形题旨.  相似文献   
5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级群体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59.
不同于传统“树洞”,网络“树洞”是一种中介化的准人际传播。不过,它仍旧是在个体自我言说之欲望与秘密泄露之担忧的矛盾心理下产生的。由于媒介平台的介入,网络“树洞”实现了传受双方的联结,并且在平台商业属性的影响下,其传播内容呈现出议题类型化与表达故事化的特征。事实上,网络“树洞”在作为非正式的社会安全阀的同时,也成了社会风险的潜在孵化地。进而观之,如何让网络“树洞”中呈现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由相似经历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不至于带来群体极化,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的互动交流不会滑向窥私狂欢,显然是当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