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声无哀乐论是一个旨在追求思辨乐趣的论辩命题,未必是嵇康思考成熟的美学思想.其理由是:其一,<声论>的立论依据不充分.音声不变论是用声音的特点来代替音乐的特点;声情无常论错误地把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说成是符号和实体的关系;情在听众论回避了作曲家和音乐的关系.其二,<声论>的驳论之所以具有张力,主要是在论辩术的层面上.主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战胜对手,他或者用诡辩法暂时胜人之口,或者提供一种新解释.却不能完全否定对方观点.其三,<声论>的这种特点与魏晋清谈的特点是一致的.清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游戏性质,很多论客热衷清谈,目的不在探求真理,而在寻求思辨的快乐.<声论>可以说是清谈的文字版.  相似文献   
12.
大卫 《阅读与作文》2007,(12):53-54
嵇康和阮籍一样,都是幼年失去父亲,靠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只不过,他从小在家就很娇纵,任性不羁、疏狂恣肆的性格,是打小的时候就养成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在认同接受嵇康名士风流的同时,否定的声音也未停止过。他们对嵇康的否定涉及到他的"养生"、"慵懒"、"饮酒",以及他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诸方面。对嵇康的否定折射出的是唐代诗人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嵇康《卜疑》是拟屈原《卜居》之作,两文互文开放,呈现出从卜问宅基到卜问处世再到愤激质疑世道的轨迹,又各自与所处文化语境互文相生。屈原《卜居》与古代卜辞结构相通,嵇康《卜疑》在结构上仿效《卜居》,在思想上凸显徘徊于显隐之间、嫉邪憎恶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心理。魏晋时期对屈原的广泛接受是《卜疑》拟效《卜居》的独特语境。  相似文献   
15.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16.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文体,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辩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对嵇康教子"不肖"的评述一直以来影响甚广。然而嵇康之为人既有刚肠嫉恶的高傲一面,也有宽简中和的深情一面,因此,嵇康在《家诫》中教子立身守志和处世谨慎和其平生为人是一脉相承的。谓其教子"不肖",实乃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 ,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 ,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该文通过三个方面 ,即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 ,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史上,飞鸟意象是文学家们钟爱的选择,自《诗经》始就有鸟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到屈原笔下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飞鸟故事,及至汉末,鸟意象更是诗人所吟咏的共同题材之一;魏晋时期,从曹植诗文里出现了鸟的寄托与孤鸟网罗等意象;到正始时期,阮籍嵇康高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此时飞鸟意象充满了愤慨苦闷的长鸣;而陶渊明的田园鸟表现出的是一种敛翼独归,不与众鸟的高迈自适。它们各自映照了不同时期文人的现实人生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