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贺林林 《经营管理者》2013,(32):334-334
嵇康由于其卓越的学识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学界对他的关注度颇高,研究的文献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本文对20世纪以来,研究嵇康音乐思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述评,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检索,第二部分为文献述评。通过梳理对嵇康文献的研究,可以清楚的了解自20世纪以来嵇康音乐思想的研究发展状况,以求全面的把握和更好的分析嵇康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32.
论述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取法、借鉴。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是形式上的取法借鉴,《诗经》多为四言,而嵇康诗歌最突出的部分亦是四言诗,文章着重探讨了嵇康钟情于四言诗的原因;其次是语汇、句法、章法等方面的取法借鉴;第三是表现手法的学习借鉴,主要是比兴手法,嵇康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了自己四言诗独特的艺术蕴涵和魅力。最后提出,嵇康诗虽然取法《诗经》甚多,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33.
晋代嵇康提出养生必须“导养得理” ,强调形神兼养与防微杜渐 ,并要持之以恒 ,方可延年益寿。其论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鲁迅的文章思深力遒、酣畅淋漓、纵横千古、形式活泼,而其好立异说与"善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师爷气",最终形成以冷峻、缜密、犀利、深遂著称的文风.鲁迅"师爷气"的形成是其与当时黑暗现实抗争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独立精神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5.
姜文明 《理论界》2012,(7):151-153
"友"是古代五伦之一,其作为重要的伦理范畴多被论述。嵇康是曹魏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交友思想,并且在现实中切身实践,为士人之间的友谊开创了新的境界。嵇康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贵相知而济其天性;志趣相合;真情相悦,交不为利。  相似文献   
36.
在对中国古典传统的吸收与借鉴方面,鲁迅最为偏嗜魏晋时期,而以其时的阮籍与嵇康二人最为突出。这里面既有文化背景与师承渊源的因素,也是个性气质的相互契合使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在精神气质上是嵇康与阮籍二人的结合:热情爆发时像嵇康,而沉寂压抑时更接近于阮籍。不仅如此,嵇康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及其立身行事的基本方式,都构成了鲁迅进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现实参与的重要资源。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便正是这种文化人格方面的深厚影响之最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37.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其中嵇康以反“理伪”“争夺”的名教礼仪道德作为自己对道德本质的阐述,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作为自己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8.
嵇康和颜之推都服膺儒家教化,又分别出现游离于儒家的道家与佛家思想,他们的家训文《家诫》与《颜氏家训》深刻地体现了两种思想的矛盾,从生平身世到文章创作对两者进行对比,反映了二人的思想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游离的道家与佛家思想是时代的烙印所造成。  相似文献   
39.
"诗可以怨"成为孔子之后诗歌自觉的审美情感追求和本体存在依据。"兴观群怨"成为诗歌诸种功能最为形象的表述,但"怨"却凸显为诗歌最基本的价值功能之一。"兴"为读者进入诗歌氛围的首要条件,使读者可以感受、观察、了解世界,形成社会共识,建构起和谐相处的公共空间。尤为重要的是达成心理情感的共鸣与互认,进而实现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至乐"局面。陶渊明和嵇康的诗歌都很精彩地实现了这一审美价值。两位异代诗人在对亲子的谆谆告诫中达成了某种共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因缘和心灵契机。  相似文献   
40.
嵇康的音乐理论中,从器乐欣赏的角反驳击了儒家乐论以伦理学、社会学作为音乐美学的唯一批评标准,提倡和研究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从感性出发,从音乐的客观性出发来分析音乐构成诸因素的特点;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表现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寻求感性表现与理性观念的关系。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