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32篇 |
免费 | 246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08篇 |
劳动科学 | 62篇 |
民族学 | 1002篇 |
人才学 | 604篇 |
人口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3311篇 |
理论方法论 | 739篇 |
综合类 | 9900篇 |
社会学 | 1949篇 |
统计学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241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412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263篇 |
2016年 | 446篇 |
2015年 | 645篇 |
2014年 | 1399篇 |
2013年 | 1153篇 |
2012年 | 1334篇 |
2011年 | 1393篇 |
2010年 | 1293篇 |
2009年 | 1349篇 |
2008年 | 1418篇 |
2007年 | 1025篇 |
2006年 | 906篇 |
2005年 | 875篇 |
2004年 | 820篇 |
2003年 | 668篇 |
2002年 | 655篇 |
2001年 | 569篇 |
2000年 | 490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179篇 |
1997年 | 125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的广泛渗透,导致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促成了后现代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的全面转向,具体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失,视觉文化的崛起等。作为一种消费社会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形态,也带来积极与消极的文化影响。因此,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2.
张炳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67-73
意境是我国古今作家、文论家研究了上千年的课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应从文体语言角度切入,阐释意境产生于诗体跳跃的有韵律的意示性语言的奥秘。意境是个完整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半成品。散文中的意境是文体渗透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3.
张昕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18-19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而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4.
265.
主持语:关注现实的审美核心是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康明宇也不例外,他和许多80年代的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渴望通过绘画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一幕,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修饰,平淡而真实。这既呈现了画家独特的语式,也体现作品的观念意味…… 相似文献
266.
267.
吴衍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1)
常任侠在毕生的艺术史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创造艺术"和"巫舞同源说"两个著名命题。他的东方艺术史研究从中国美术史、中国乐舞史和中外艺术交流史三个维度展开,将艺术交流与文物考古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借助现代考古学方法和艺术比较研究来建构东方艺术史的图景。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开拓了东方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奠定了东方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对中国当代的东方艺术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东方艺术史研究,作为珍贵的艺术文献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东方艺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方艺术史奠定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268.
LIU Ju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文身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黎、傣、高山和独龙等民族中,文身遗风至今犹存,它与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并表现出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69.
270.
江建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各地基础教育学校及其美术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地域特色、有价值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转化,结合现行教科书规定课程序列实现有效整合,目标持久地实施,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使美术课程具有地缘性.美术课程的地缘性契合时代的思维模式,适应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求,可使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得以完整,为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的思路,也更有益于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