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63篇
管理学   8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6篇
人才学   9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00篇
理论方法论   242篇
综合类   4832篇
社会学   471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661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553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12.
吴兴华诗歌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一种独特的存在.他采用幻化时间、时空联结视角等艺术手法.通过营造浸润了个人情感和思维的意象群落来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使诗歌呈现出神话性、意象意绪化等特征.吴兴华引入西方诗歌的叙事技巧.注重在现代语境中挖掘古典叙事与现代情绪的反讽效果,增添了戏谑成分,结合穿插旁白体,造成多方叙事的角色转换技巧.  相似文献   
13.
我这些年与中国读者讨论中国现代诗歌的时候所遭遇的某种特殊的挫折感促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鲜明的印象是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无法建立起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尊重。即便是在诗人和诗歌批评者自己的圈子里,这种态度也非常普遍,甚至有些时候,这种态度似乎成为了华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埃兹拉·庞德作为20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一直对中国古诗情有独钟。从其早年的《神州集》翻译到晚年《诗经》的出版,庞德一生都在持续研究并翻译中国古诗。本文从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的视角,结合译本及相关副文本,深入探讨庞德《诗经》英译本的生成传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等各种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译本成功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缘由,全面深度解读其各种社会因素,以期为当前中国诗歌外译及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统一新罗王子金乔觉于唐代来到中国进行佛教交流,栖止于九华山修行,当地百姓为其集资建化城寺,金乔觉于此潜心苦修,宣扬佛法,直到圆寂,后被中国人称为地藏菩萨。九华山因此成为我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后世文人墨客如李白、王十朋,诗僧泠然、宗杲等创作了一些寺景诗、禅意诗、僧事诗、赞颂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不但能够体会到清空、安宁的诗歌审美效果,也因为金乔觉的“在场”,使人能够通过对金乔觉的联想,更加感受到九华山佛教诗歌的亲切感人,从而认识佛理、思考人生,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马丽娜 《社科纵横》2007,22(12):93-94
本文首先对中国诗歌中意境的生成、发展作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中国意境诗在审美鉴赏中的主要审美特征,即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9.
每每朝代更替之际,总会出现大批旧朝遗民。他们或隐居山林、或举兵复旧、或借吟咏以讽新朝,通过种种方式抒发心中郁结。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曾描写周朝都城的狼藉和作者的故国之思(《王风·黍离》)。正如萧启庆教授所说:“‘遗民’可说是世变时代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现象。”(P120)耐人寻味的是,朝鲜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批中国的“遗民”,他们大多并没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但或许因为文化渊源上的关系,或许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他们却都有令人难以想象的遗民情节。明取代元朝统治中国大部地区时,朝鲜著名文人李穑便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位。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说明西方著名文学翻译理论--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诗歌翻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中国诗歌翻译研究活动所产生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