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114篇
人才学   26篇
丛书文集   626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1961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认知主义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目前国内还缺少对其理论来源、内核及运作原理的贯通性思考,这影响了理论的应用与必要反思的出现。大卫·波德维尔相关的系列理论著作,从认知主义的内核、理论来源、运作原理以及叙事认知的心理表征流程等几个角度奠定了认知主义叙事理论的基础。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不但能从源头上更深入地理解认知主义电影理论的源头脉络与发展趋向,更能为后续认知主义电影理论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2.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以他的故乡为依托,建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威塞克斯"世界。《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蕴含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苔丝的"孝女"与"贞妇"人物形象,契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苔丝对命运妥协的人生选择,与中国人"成事在天"的天命观有着相通之处;哈代对苔丝反抗的结局处理,也符合中国人对"大圆满"结局的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追求。  相似文献   
63.
《南都学坛》2018,(1):40-43
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重要代表人物的周锡瑞教授,在1974年编辑出版了《在中国失去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告》一书,其中保留了许多国民党与共产党对峙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的珍贵资料,成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外交的重要史料,是美国反思对华关系的"失掉机会论"的又一力作,为推动20世纪70年代中美恢复外交关系提供了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64.
《全清词·雍乾卷》共收词人近1000家,词作35000多首。然由于清代词籍的复杂性,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别集,为之补录词作8家49首,以补《全清词·雍乾卷》之缺。  相似文献   
65.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被誉为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的女英雄和现代护理学的主要奠基人。战地记者无情揭露了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军队存在的诸多弊端,促使英国政府派遣南丁格尔护士团前往克里米亚战争前线医院,而南丁格尔在护理教育、军队医疗和卫生改革等方面的贡献都要追溯到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66.
67.
"9·11事件"后,反恐战成为美国布什政府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的核心。由于认定反恐战不仅是一场武器的战争,也是一场思想的战争,为取得反恐战的最终胜利,布什政府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思想战",力图通过实施"有效民主"促进西方民主价值观,清除恐怖主义生存的思想土壤。为此而对伊斯兰国家开展的公共外交,以穆斯林青年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教育与文化交流计划、国际信息计划、国际广播计划,乃至对外援助中的公共外交活动等多种形式,消除不利于美国的信息,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8.
69.
科森·怀特黑德通过《地下铁道》一书重新书写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艰辛的识字历程及由此带来的越界行为,旨在说明以下事实:黑奴识字在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跨越的不仅仅是由白人奴隶主设定的种种界限,更是挑战白人统治阶级的权威、争取自我权利的斗争,黑奴识字的越界行为在开启混乱、重现黑奴非人的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化身为文化的再生产动力,通过重审界限来确保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0.
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既有批判亦有认同,但并未有过从早期否定到后来肯定的态度转换过程。一方面,伊格尔顿批评威廉斯的文化观过于宽泛,忽略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带有民粹主义、经验主义、政治渐进主义等诸多弊端。伊格尔顿的批评意见大都得到威廉斯或直接或间接的回应、反思与更正。另一方面,伊格尔顿又汲取了威廉斯文化观的理论营养,接过了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批评与肯定意见均在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考察中得到或隐或显的延展、发酵,两相参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伊格尔顿文化观的来龙去脉及其一以贯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